今天看貴州衛視《歷史其實很有趣》的一集,講的是秦朝為什么會那么快(僅14年)滅亡。里面有一個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制度僵化導致秦朝滅亡。也就是秦朝建立以后,依然保持很多秦國時的制度沒有變,慢慢就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舉其中兩個明顯的例子。
第一,法律過于嚴苛。在秦國的時候,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以法律嚴苛著稱,但是當時在對外戰爭時期,大家一致對外,大家比較適應。比如秦國的時候為了培養軍隊戰斗力,實行軍功爵制度。一個人頭一個爵位的階層,所以培養了秦國的虎狼之師。秦國憑此統一了六國。統一后,都是大秦的江山了,沒有那么多仗了,咋辦?沒有上升通道了,人們就慢慢開始對法律的嚴苛產生了負面反應。雖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巧了,陳勝吳廣是楚國人,他們一批人從家鄉到北京懷柔和密云的一個交界處關口來戍守,途徑安徽大澤鄉,遇到15天的瓢潑大雨,一查秦律,集體當斬。咋辦?逼著人造反,這就是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劉邦也是如此,押運一百余號人去興建宮殿,一路上跑了一半,按律當斬并株連九族。結果想都不用想,反了。其實看一下,只有項羽他們幾個人是真心相反,剩下的人都是被逼著反的。而且,秦國原在西部,秦人的個性接受嚴苛的法律,但是統一之后,東方國家受不了這樣的法律,大家都要反。
第二,靡費天下。秦始皇的很多做法從長遠看不錯,但是在短短幾年內一股腦的做,就負荷受不了了。秦朝做長城、阿房宮、都江堰、鄭國渠等等,大量的人付出了汗水和生命。這些事情說是錯嗎?不錯,都是有價值的,但是不能一股腦的做,大家受不了。
第三,制度極不合就是理。比如賦稅,從各國的70%降低到50%,看起來降低了。但是這里有一個背景,因為這個背景這個稅其實增加了。因為各國地域面積不大,除了糧食還有徭役和兵役。兵役是兩年。徭役是每年二十天。在地域不廣的時候,比如從榆林到咸陽,路上花費5-6天,打工20天,再回去,一個月時間,負擔不重。但是后來統一六國,依然沒有變這樣的制度,連遠在廣東汕頭的人也要到咸陽服徭役。從汕頭到咸陽需要8個月,自己配干糧和被褥,走了八個月到咸陽,然后往回走,走到一半的時候發現新的一年來了,這樣就是這樣的,幾乎所有的男人都在路上,不是在去的路上,就是在回來的路上,這樣反過來一想,等于在家交付糧食稅的都是老弱病殘孕,這樣一想,交50%的糧食更重了。根據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數據,當時秦朝4000萬人,有2000萬人在路上。可想而知,這樣的國家,何愁不滅。
從以上的故事,給了我一個重要啟示:制度要隨著實際情況及時變化。商業社會是一樣的,在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也相應變化,現在進入互聯網社會,個體崛起,我們又開始變。
變除了技術、更重要的是組織形式、管理制度,要能夠激發每個人的積極性,而且是善意的積極,而不僅僅是功利。
因此,在管理上,要有一個哲學層面的使命,這個使命就像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樣,是一個一直在追逐的目標,沒有盡頭。定下來就不要再變。我公司定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和幸福感,降低家屬負擔,只要能做到這些,我們都可以采納,那就是術的問題了。然后在服務上,要標準化,流程化,等于在技術操作層面有工業流水業的感覺。在組織上,要管理扁平化,做每個項目的小老板機制,但基礎是按照標準流程做。這樣既可以保證質量,也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最后,在管理制度上,要多考慮各個方面,不要單一維度思考,不然就會出現秦朝徭役那樣的荒唐事。
要知道,很多事情,看起來荒唐的事情在做之前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