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本文永久鏈接</small>
最近在準備找工作的過程中,復習以前學習的計算機網絡,由于以前學習的時候也是走馬觀花,所以現在很有必要做個筆記。
簡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聯合制定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為開放式互連信息系統提供了一種功能結構的框架。從低到高分為7層,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物理層
物理層作為OSI中的第一層,產生并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提供為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所需要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有關的物理鏈路上傳輸非結構的位流以及故障檢測指示。物理層的媒體主要包括:針腳、電壓、線纜規范、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適配器等。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bit比特。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是OSI模型第二層,控制物理層和網絡層之間的通訊。它可以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它可以將從網絡層接收到的數據分割成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幀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數據,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檢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如果在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這一幀)。數據鏈路層中運行的設備是交換機。數據鏈路層的作用主要包括:物理地址尋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這一層的協議主要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數據在這一層的存在形式是Frame數據幀。
網絡層
OSI模型的第三層,主要作用是將網絡地址轉化為對應的物理地址,并且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傳到接收方。網絡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絡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絡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絡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路由器運行在網絡層。這一層的協議主要包括:IP、IPX、ARP、RARP和ICMP。數據在這一層存在的形式是Packet數據包和Datagram報文。
傳輸層
OSI模型的第四層,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交換數據的機制,檢查分組編號與次序。傳輸層對其上三層如會話層等,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對網絡層提供可靠的目的地站點信息。這一層的協議主要包括:TCP、UDP、SPX。數據在這層的存在形式:Segments數據段。
會話層
會話層是OSI模型的第五層,負責在網絡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維持和終止通信。主要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數據在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中的存在形式是Data數據。
表示層
在表示層中,數據將按照網絡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絡的類型不同而不同,管理數據的解密與加密,如系統口令的處理。
應用層
應用層是OSI模型的最高層,直接和應用程序接口并提供常見的網絡應用服務。應用層也向第六層表示層發出請求。這一層的協議主要有:HTTP、SMTP、DNS、FTP、TelNet等。
知名端口號
知名端口號(well-known port numbers)就是那些由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預留給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包協議(UDP)使用的端口號。
20/21端口主要用作TFP服務;23用于Telnet服務;25是SMTP(主要用作發送郵件);53端口為DNS服務器開放,主要用作域名解析;80端口是http常用Web端口;110端口為POP3服務開放,主要用作郵件接收;443主要用于https服務,是提供加密和通過安全端口傳輸的另一種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