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時間的腳印》感覺不太好,自己的狀態不好學生的學習狀態也不好,效果自然就差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反思半天發現,這樣的結果是有原因的。
? 學生現在就不會自主的學習,甚至厭學很普遍,興趣點幾乎沒有,怎樣才能讓這樣的一群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作為教師的我備課不足,只備教材,只備書上的一點東西,對教學設計把握的不好,只是知識點的堆砌,沒有章法與層次,這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
? ? 怎樣改變現狀呢?只能從教師這一塊入手了,《時間的腳印》是陶世龍的作品,一篇事理說明文,屬于自讀課文,文章就是圍繞巖石印證時間的中心,從四個方便面入手:海枯石爛到新生,巖石判斷時間,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巖石顯示地球歷史等。方方面面具體來說巖石是時間的腳印。課文很簡單,學生不愛看,不愛學。我一個人說完也沒意思,畢竟學生沒有思考,怎樣把課文融入學生心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我深思。
? ? 小處入手,抓住標題,腳印只有人才有,難道時間也有嗎?那是什么?接著巖石是怎樣來記錄時間的,梳理課文信息,提取重要信息。這也是學生愛瞌睡的地方,我的做法是帶領學生深入文本,一一找出重要信息點,效果不理想,怎樣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學習是個苦差事,不動腦子不思考肯定不行,只能在學生尋找信息時插入生活實際,比如懸崖落石,舉我們走在路上,路邊的懸崖會落下石頭,比如碎石旅行,舉黃河水土流失等。這樣的課堂又會很凌亂,真是難有兩全法呀!
自讀課文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又值得我思考,任務驅動是不錯的法子,但學生做的不好,他們死氣沉沉,課堂氣氛沉悶,又不是現在課堂想要的,總之一句話,上好一節自讀課,難難難!越是這種簡單課,越是讓人興趣點低。
自讀課的閱讀提示確實好用,學生可以通過它來學習課文,但又有一部分學生不思考直接就拿來主義用上。反而起不到學習的目的。今日教師該如何是好呢?
春日明媚,櫻花和你,該如何讓自讀課文也如春風沐浴學生呢!值得繼續深思下去,尋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