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都相信,文如其人。
但現在,可能年歲漸長,看的人、事多了,總覺得,并非如此。
一部分人,我手寫我心,還是能夠心手如一的。
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寫作并不是為了表意抒情,自娛自樂。
對他們來講,寫作或許是謀生的手段。那些故事里的人物,或許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未必是作者本人。
如果單純的從作者的作品去判斷作者其人,很可能會誤判。
比如,莫言作品里的主角,莫不敢愛敢恨敢做,性格張揚恣肆,活得精彩跌宕,但莫言本人卻性格內斂平和。
還有一部分人,文章只是裝點門面的金磚,包裝人設的華裳。
比如歷代才子,多有癡情之作,但鮮見癡情之人。
寫情詩,誰比得上徐志摩,但徐~志~摩不長的人生,負前妻,奪友妻,戀人妻,天下皆知。
古代官~員,如果光看明面文章,滿紙仁義道德,但私下里著實不堪的,比比皆是。
如唐朝文學家宋~之~問,其作品,大多表現出“好清幽,好寧謐,好農事”的隱逸情懷,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因詩殺親,賣友求榮,諂媚求貴。
如同今天的“佛媛”,在寺院里搔首弄姿,展示其曼妙身姿和不菲穿戴。禮佛是假,打造高端人設,釣金龜婿是真。
同樣,微信朋友圈里,炫富的,炫帥的,炫美的,炫品味的,炫文藝氣息的,大多數時候,炫只是手段,“釣”才是目的。
文(外顯的),未必如其人。
所以,我們了解一個人,其作品最多只能作參考。
畢竟,作品,只算是“說”。
而一個人真正的人品,性格,更多體現在其“做”上。
能不能說到做到——心口如一;
能不能做了再說——不吹噓;
能不能做了不說——不顯擺;
能不能做的比說的好——訥言敏行。
看一個人的底細,冠冕堂皇的文章是不足為憑的,還得去看看他如何做人做事,怎樣對國對家。
溫馨提示:以后,要了解一個人,千萬記得“紙上得來終覺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