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前面先說君子要先慎乎其德,則有人、有土、有財用,是能絜矩的;外本內(nèi)末,悖入悖出,是不能絜矩的。接下來,又引經(jīng)據(jù)典,反復(fù)叮嚀。
先引用《康浩》說:“天命或留或去,是不會始終常在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
不把天命拿去看皇上,只看我們自己,所有的成功者,都算是得了天命。但是,如果沒有儒家戒慎恐懼之道,保持正心誠意和警醒努力,那就很容易被顧客,被市場,被時代拋棄。
我們想要什么呢?最基礎(chǔ)的,想要安全;然后呢,想要領(lǐng)先,但是,惟命不于常,無論是安全,還是領(lǐng)先,都不是一勞永逸的,都需要不斷的獲取,一松勁就沒了。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dāng)作寶。”
楚國之寶的故事,是講春秋時晉楚兩國最強,相互攀比夸富,楚國大夫王孫圉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他:“你們楚國的白珩不錯呀!其他還有什么國寶呀?”
王孫圉昂然對著簡子道:“白珩不是什么國寶。楚國人引以為國寶的,不是金玉珠飾,而是有德之人。比如觀射父。善于辭命,出使四方,能使各諸侯敬重我國。又有左史倚相,善于祝史,使上下鬼神無有怨痛于楚國。這便是楚國之寶了。要說白珩,先王的一個小玩具也,算不上什么寶焉。嘩囂之美,在楚國不算寶。”這一席話把趙簡子說得垂頭喪氣,默默無言。那王孫圉也是楚國之寶了。
這一段,我想起日語里的一個詞——人間國寶——授給國寶級匠人的稱號。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親族仁愛當(dāng)作寶。”
舅犯是晉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當(dāng)初晉文公重耳避驪姬之難,逃亡在外,所以叫亡人。到了秦國時,他的父親晉獻公薨逝,秦穆公勸重耳興兵回國奪位。舅犯對晉文公說:“我們流亡在外的人,不以富貴為寶,以愛親為寶。如果親人去世,家里都在辦喪事,咱們沒有哀傷思慕之心,卻興兵去爭國,便是不愛親了,雖得國,不足以為寶。”所以晉之所寶,不在于得國而在于仁親,這也是不外本內(nèi)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