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激勵機制可以塑造一個人;一個錯誤的激勵機制可以毀掉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社會。
在美國,有一個小孩特別善于幻想。有一次他的媽媽在廚房洗碗,他在后院蹦蹦跳跳地玩耍,母親問他:“你在干嗎?”他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傻孩子,你怎么能跳到月球上呢?”“別淘氣了,快停下來!”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這么說。
但是男孩的媽媽沒有,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哦。”
后來,這個男孩真的登上了月球,他就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你看,好的激勵機制,哪怕只是語言上的,也有可能塑造出一個偉人。
當然不能只喝雞湯,激勵只是一個催化劑,良好的家教、家庭條件、機遇和個人的努力共同作用才促使了阿姆斯特朗成為登月第一人。
查理.芒格曾經在大學講課時向同學們提問,如何以高于實際價值一千倍的價格賣出一樣東西,給出最直接的方法。有說打廣告的也有說如何改進的,但這些芒格都不滿意,只有一位同學給出了最佳答案,那就是“給銷售員非常高的提成。”
富蘭克林說過:“如果你想說服一個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訴諸利益確實快速有效,但卻有可能使結果產生偏差。
美國施樂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喬?威爾遜曾經離開公司去政府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回到了公司。他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公司的新機器賣得不如那些性能低下的舊機器好。后來經過調查他發(fā)現(xiàn),原來在公司與銷售員簽訂的銷售協(xié)議中,賣舊機器的提成要高于新機器。
你看,一個從公司利益出發(fā)的協(xié)議,也可能砸了公司的牌子,這就是偉大的思想家查理.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所說的“激勵機制產生的偏差”。
大家有多少次被拉去給別人家的孩子投票?反正我記不清了,只記得參賽投票的種類很多,跆拳道、繪畫、選美的都有……礙于關系一般這種投票都會進去點一下,但是投完之后感覺很怪。
最近我終于明白了,孩子們獲得了那么多榮譽,然而誰家的孩子得了什么獎我一個沒記住,這就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原因在哪呢?因為我只想完成任務,進去就是為了點那一下。
家長想讓孩子們獲得榮譽,想給他們更大的動力進步這種愿望是好的,然而拉票這種方式會對結果造成極大的偏差。
1978年3月,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還沒有開始之前,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了。這一年,88名天才少年被招進中科大,組成了中國第一個少年班。
想想吧,現(xiàn)在誰家要是有這樣的孩子,還不在朋友圈地毯式轟炸?
1982年,這個天才少年班畢業(yè)了,班上的天才少年們是不是都開啟了下一段人生巔峰?比如有個叫寧鉑的同學因為恐懼失敗三次退出研究生考試;張方由于沒處理好人際關系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廠,專業(yè)不對口;蕭成甚至沒有拿到大學文憑……
把過高的榮譽加在心理還未成熟的孩子身上,這榮譽終會成為他們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
曾國藩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曾國藩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小子做事不能圖名,不能圖快,人生是馬拉松不是一百米。
投票活動只是一些機構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宣傳行為;投票的結果,只是家長的一場人脈或者是微信好友數(shù)量的大比拼,與孩子的能力沒有半點關系;而投出來的榮譽,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止于現(xiàn)狀而疏于精進,最終成為一個庸才。
亞馬遜的公司信條是:“只在永恒不變的東西上ALL IN,忽略那些流動的東西。”說的真好,也很有啟發(fā)性。
永恒不變的東西,就是孩子們的能力,一旦擁有就不再失去;而那些名氣,正是我們家長要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