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感知的曾經的存在,幾乎都來自于文字。
初見西泠
當我看到西泠印社的小門,面對這四個字,不大卻充滿嚴肅,像百年前的一雙眼在審視著過往的人群,我發現它帶給我的震撼遠比西湖和其邊上的古跡要強烈的多。
我開始思考,為什么最有感覺的竟然是素未謀面的西泠印社,回頭再去看古跡,才突然感到,原來比古跡更古老的只有可能是文化,而文化的傳承就是依靠文字或者繪畫,所以這些能夠名聞遐邇的古跡無一不是依托于附在其上的文字或者繪畫,在這方面,西泠印社的功勞可能比西湖及其周圍的古跡本身更加意義重大和深遠。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鄰西湖西泠橋而名。“濤聲聽東浙,印學話西泠”,西泠印社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最負盛名的民間學術團體。
除金石篆刻之外,西泠印社在書畫藝術、文物收藏與研究、編輯出版、對外文化交流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時間上,文字傳承存在
古時的人通過繪畫、碑帖、文字,讓現在的我們領略到古典的精髓;而西泠印社里的這些大家,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文化鐫刻,流傳至未來。
讓未來的人們知道我們現在的存在。
古時流傳下來的詩歌,讓我們知道了那時人們想象的高度。
古時保存至今的文章,讓我們知道了那時人們生活的豐富。
這使得曾經存在的人們在我們腦海里鮮活的重現,而不只是考古時看到的那一片寂靜。
能夠最大限度的感知他們曾經的存在,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這是在時間尺度上,文字帶給我們的最大意義。
空間上,文字體現影響
換個角度,從空間上來看,也就是在同一個時代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文字體現著他的影響力。
這分兩個階段,一是影響你自己,二是影響別人。
文字輸出的形式就是寫作。
寫作首先是自己與內心的對話,當你了解你自己的感悟、思想和判斷,用文字 把這些表達出來,就是寫作。
當這個過程往復,就是不斷的與自己對話,不斷的對自己的言語、行為和思想進行思考,自己就會不斷蛻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的輸出結果,多數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這就是影響自己。
當我們不斷蛻變,我們寫作出來的文字,表達出來的思想,在被人讀到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引起他的共鳴,而多次共鳴會產生安全感,這就是形成影響力的過程。
這就是影響別人。
記錄和回憶
在《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羅胖問了這么一個問題“我們這一代,可能擁有更加長久的壽命,那么面對更加長久的未知的未來,我們要怎么做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可能更加直接:站在四十年后的節點,回頭看現在,我們希望現在的自己做什么?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一句話,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未來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舉止的生活。
當記憶漸漸消退,那些擁有顯著痕跡的過往,尤其是被文字記錄下來的曾經,證明著我們是那樣的存在過,這將是我們回憶的最大幸福感所在。
所以,把文字當工具,把寫作變成常態。你會發現,你的文字,對于現在,意味著影響;對于未來,意味著曾經存在;對于自己,意味著發生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