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分享第九天? ? 18.6.17
物理學中有一個名詞解釋叫“同頻共振”,它常常被心理學者和社會學者拿來套用,往往指思想、意識、言論、精神狀態等方面的共鳴或協同,共振才有互動,共振才能產生能量。但事實上,專家說從物理學角度看這個解釋是片面的,比如同樣頻率的電磁波和機械波不會產生共振。
不過我們今天不談物理,就從心理學方面說這一點片面的共鳴和協同。
首先試問一下,您跟您的孩子“同頻”了嗎?
不著急回答,您思考的過程中我來描述幾個小場景。
場景一:前幾日學校期末考試,一共三門功課,分三天考完。第二天考完語文后,當天僅剩下了數學作業,而且數學老師預留的作業就是“自由復習”。
“自由復習”這四個字對于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根本就等同于“自由”啊。
“復習”倆字被他們選擇性馬賽克。
我記得最后一天的活動課孩子們是放飛的,沖我喊一句“老師我們今天沒有作業,我去玩啦!”,人就風一般地消失了,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如果這個時候你拉他們呆在教室復習,呵呵,除了拉仇恨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好容易沒有作業的一個晚上,不讓玩,太殘忍了!
當然有比我更殘忍的人,某個學生家長大概看到班級群中老師沒有留作業的信息,也預料到自己孩子自律不夠,于是微信上給我留言:“曹老師,我今天會早一點接***回家,麻煩你這會兒讓他在教室里先自已復習一會兒吧,別讓他亂跑。”
我直接語音過去:“已經沒影兒了,而且即使我把他綁在教室,他也是無心復習的,就讓他玩會兒吧。”
那個媽媽很理解也很無奈地笑笑說好,答應早點來接孩子回家復習。
說真的,我對這個孩子在家復習的效果也心存質疑,因為這個媽媽根本沒有體會到孩子當晚沒有作業的那份輕松和喜悅,也沒有體會到孩子辛苦的一個學期即將結束,美好的暑假即將到來的那種興奮的期待。她還停留在孩子考過的兩門功課是否考好,次日的數學會不會考好的這種焦慮情緒中。
喏,一個興奮和輕松,一個焦慮和擔憂,沒有跟孩子同頻啊。
場景二:這幾日學校的暑假作業輔導班開始招生,我接了許多咨詢和預約電話,其中被好幾個媽媽問到同一個問題,覺得新鮮又詫異,他們問我,“老師,如果報一期學習班,兩周的時間,孩子能把所有的作業寫完嗎?”
回答第一個媽媽問話的時候因為震驚我還猶豫了幾秒,想了想很誠懇地回答她:“這個不能保證,第一孩子寫作業的速度和狀態不一樣,第二要看孩子暑期作業量的多少,但是我們會保證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充實而精彩,不會被手機游戲給浪費掉。”
孩子媽媽表示認同,似乎她在問我那個有點蠢蠢的問題前已經知道了答案。
當然其他媽媽也是如此。
過后我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讓媽媽們希望孩子最好在兩周的時間里把兩個月的作業全部完成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價值最大化,比如可以在其他時間帶著孩子無所顧忌地玩,或者擔心如果孩子在學校完不成作業,自己是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寫作業的,畢竟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對某些家長來說,是種挑戰和折磨。
好吧,作為一名家長,我理解家長。
可是誰來理解理解孩子呢。
本來就是假期該放松和休息的日子,本來老師留的作業可以在兩個月內輕輕松松完成的,現在突然把任務擠壓到了半個月的時間,即使只是家長沒有說出口的個人意愿,即使是為了讓孩子空閑出更多的自由玩樂時間,但是道理容易懂,孩子的感受卻沒有被我們看到,孩子所承受的壓力,也是沒有被察覺。
想一想我們成年人在面對一些壓力的時候會怎么做呢,焦慮、拖延,逃避或者其他情緒出現。
那孩子呢?
無法跟孩子“同頻”和“共振”,除了徒增孩子壓力,很難激發出他們的動力。
到了這里,不妨再來回答一下最初的那個問題,“您跟孩子同頻了嗎?”或者我們再問得直白一點,你看到聽到感受到了孩子的喜怒哀樂了嗎?
在心理學的焦點解決技術中,倡導我們要理解孩子,要深信他們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
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孩子更不例外,因為孩子才是聚焦“正向”的能手。想一想你抱怨他考試沒有考滿分時,他是不是沖你發火說我考95已經很不錯了;想一想你問她數學為什么退步了,他很憤怒問你為什么沒看到她英語也進步了……
當我們覺得孩子是在跟我們頂嘴的時候,不妨冷靜一下想想,孩子說的沒錯呀,為什么你沒有看到呢?
因為他在FM的艷陽里,大雪紛飛,你在AM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不同頻唄!
試著找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吧。
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的假期吧,很多孩子都有臨開學的前兩天奮筆補作業的慘烈經歷,但是也有極少數孩子,能在假期前一周就把所有的作業搞定了。
我自己為數不多的兩次這種體驗,好像是在看到一個小伙伴那樣做的時候,就跟她一起玩鬧似的比賽著提前完成了作業,當時那種超越了其他小伙伴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那種剩下的假期過得無比輕松快樂的體驗,真的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
我和小伙伴那樣做,根本不是老師的要求,當然也不是家長的脅迫,是我們自己想那么做。
想一想,那些在考試最后一天也能耐著性子認真復習的孩子,那些能在放假初期就很快完成所有作業的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問孩子唄,他真的知道答案。
但請你真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