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就是戰爭
這次終于看到了這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也算是了解到這部電影講的大概到底是什么了。
不過這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和建議意見,有不妥的地方還是多多提議:
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上了戰場的人成為了戰后的大英雄,國家都在傳送這個故事發揚自己國家的主義,借此來做一做文章,不過主角很是反感這種利益化的一切,他認為國家和人們都不明白那是一種什么感受(廢話,一個上戰場的男人要別人沒有上戰場的人來理解,怎么可能。。。)
不過當最后的那一刻,作為主角的他還是明白了自己應該做得到底是什么事情了,一度怕上戰場的他最后還是毅然走上了戰場,奔赴國家需要的遠方,哪怕會因此傷命他也不在乎了,因為他已經知道重要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態度,是那種生死的情誼!
說完了整個大致的情節,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了:李安!
哇,這就是一個不得了的東西了,李安!!造勢厲害,雖然我沒有多了解他,不過直接粘個鏈接:
李安生于臺灣屏東縣潮州鎮,高中原就讀臺南二中,后轉學考進了臺南第一志愿——臺南一中(注:其父先后曾任兩校校長)。對于讀書,李安一點興趣都沒有,心里只想著當導演。大學考試落榜兩次,后來準備專科考試,進了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從此改變了李安的一生。
李安曾言,住在花蓮的八年,乃其北上就讀藝專前最快樂的一段學習歲月。十歲之前的李安在花蓮曾就讀于兩所小學,接受的是美式開放教育;來到臺南后,先后又就讀于兩所小學。面對語言習慣的不同,李安經歷了第一次文化沖擊。
少年李安的電影夢,緣起于創于民國50年(1961年)的臺南市全美戲院。
李安曾說,讀高中時,最愛到專播二輪片的“全美戲院”看電影,尤其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電影,全美是他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
李安于1979年赴美就讀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取得學士學位,后于1981年至紐約大學就讀電影制作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現任紐約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
2010年4月29日。李安為臺灣慈善家菜販陳樹菊撰寫時代雜志2010年百大英雄獎簡介。
李安自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第一名畢業后,因未得拍片機會而在家當了6年“家庭主夫”,妻子工作賺錢,他負責帶小孩、并且擅長烹飪。直到1991年,臺灣的中央電影公司找他拍攝《推手》一片,方才一戰成名。李安和侯孝賢一為學院出身,一為電影學徒,敘事形式也因而各分好萊塢與寫實主義路線差異,但都是中央電影公司挖掘出的當代重要華人導演。
李安的電影貢獻在于他既充分接受西方電影技巧,以隱約的批判觀點來表達個人自由的追求,重新與傳統華人文化展開對話。李安的電影具有濃厚現代感和生活感,與現今華人社會因經濟巨變所帶來的社會發展更加吻合,同時他也對西方文化有非常細膩的體驗。《理性與感性》呈現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社會風情。《斷背山》描繪1960年代的美國西部牛仔之同性戀。這些電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評界和觀眾的贊譽。更難能可貴的是,贊賞李安并非少數學院影評家,而是一般大眾。2007年的導演作品《色,戒》同樣是年度話題之作,獲得了媒體和影評人的贊譽。2008年新作是《胡士托風波》,入圍第62屆戛納影展主競賽單元。
是不是很厲害,就是那種一看就厲害的!也確實看起來就比一般的導演厲害一些。
說說我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吧,雖然豆瓣上的評分是有點高不過我對這種題材的電影實在是提不起任何的興致來,其中有些片段都是跳過去的,直接濾過就是這么暴力!!嘿嘿。。。
不過整個故事的敘事手法還是蠻高端的,過去和現在分開來。
說了這么多,就是!
你自己去看一遍,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許你的想法會跟我不一樣,電影就是要跟別人的想法不一樣,你才能知道電影到底是什么!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