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走到盡頭,我是心靈的富翁
文/宋雨霜
畢業了,整理宿舍的東西。除了不斷彎腰撿拾衣物的辛勞,更多的是感嘆。
“哎,這件衣服還是8成新呢,可惜太小了。”
“以后再也這么便宜的房子了。”
“啊,這么幾大包,搬著好累啊”
隨著感嘆從生的,是紛繁的思緒。
比如搬家。這個家不是我在鄉村的吊腳樓,我沒法把木質房子搬到城里居住。這個家,指的是簡陋卻溫馨的出租屋。
從2006年至今,我們已經搬了5次家了。每次搬家,因為種種原因。歸結起來,以房租上漲和媽媽工作變動為主。搬家的辛勞自不必說,大到柜子桌子的搬動,小到一針一線的收拾。
我害怕的,是我的書籍遺失,以及那種不安定感。書呢,算不上太多,卻是沉重得很。這些沉重的書,卻都是我的寶貝。我寧可扔掉幾件衣服,也要護住我的書。多次搬家,讓我有些失落。好不容易變得熟悉的環境,沒過多久又要失去了。外在環境的變動,導致內心的敏感。或許這是導致我敏感脆弱的原因之一吧。我總想著,何時才能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好把媽媽安頓好,再不要那么辛勞了。
“啊,這件衣服是大一時候的。感覺好土啊”,我忍不住吐槽。
“你現在長大了,成熟了,眼光當然不一樣。”室友回答我。
是啊,長大了,對于衣物的眼光發生了變化。大學這幾年,變化的 豈止是對衣物的認識呢?我吐槽大一的穿著土氣,似乎也看到了幾年前那個土氣的自己。雖是土了點,卻也充滿朝氣活力。誰能料到之后的大學生活竟像過山車一樣高低翻轉。
可是生活就是這樣,無數的驚喜,無數的失落、痛苦,也有無數的歡樂,只要你前行,就必會經歷。
許多舊衣物,實在沒法再穿,也不方便帶走。我又是一個戀舊的人,可是只能忍痛丟掉。
丟掉了那件黃色羽絨服,我似乎丟掉了大一冬天的自己;丟掉了藍色裙子,我似乎丟掉了大一暑假的自己......
丟掉的,不僅是衣物,還有一段段記憶。
那一刻,我是失落的。
失落,因為那些衣物是記憶組成的一部分。這些記憶的片段,形成我們的生命。過去,由記憶組成,在當時,記憶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也許,那些衣物可以離開我,那些記憶卻成為烙印在我心里。當然,此刻的我也是過去記憶和當下故事的結合體。
我可以丟棄衣物,卻不能丟掉自己,哪怕那是曾經土氣的自己。
整理衣物,還有我那些書,小卡片,主持稿,演講稿,小漫畫,等等。我不得不感嘆自己,這幾年竟有了這么多“家當”。不值錢的家當,卻是故事滿滿的東西。
我能帶走哪些?
我有些糾結了。
我突然又想到,再過幾十年,當我們死去,我們的后人處理我們的東西,那叫遺物。
一個“遺”字,多少煙云都沉淀其中。“遺”了,生命就此打消。
我們曾經再喜歡的音樂碟子,器具,或者珍愛的衣物,都會被燒掉。所有的轟轟烈烈,不過是一堆烈火。之后,除了灰燼,一無所有。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些衣物,生活用品的組合?
從物質層面,我們這一生擁有的是身體,衣物,房子等。可是,我們終究連身體都會失去,又怎么帶走外在財物?
我們能留給后人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吧。或許是一些書籍,一些教誨,或者一些哲理語錄。
想到這里,我突然覺得輕松了。
我何必糾結于這些雜物的處理?該丟的就丟吧,反正那些東西形成的記憶已經屬于我了。
生命如此短暫,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難道不是更重要?
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條件后,我們不是應該創造更多美好的生命感受和回憶?
我們真正擁有的,不僅僅是房子,更是和家人溫馨相伴的時光;我們真正擁有的,不僅僅是軀體,更是軀體承載靈魂的豐富感受和記憶。
我也知道了自己以后的路怎么走。就拿衣物來講,不必過多,夠穿合適就行 。對于心靈的滿足,情感的充實,我卻不能貧瘠。
生命這趟列車開得如此之快,沒有時間猶豫。帶上摯愛的家人,朋友,共同走在生命旅途上。
當生命走到盡頭的那天,我希望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是心靈的富翁,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