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新聞席卷網絡,就是沙特王子因殺人被判死刑。
網絡上開始議論紛紛,不少人開始憤憤不平地說,要是在中國,肯定是什么保外就醫、精神病等等,也有人說這只是說明沙特王子太多,這個王子又沒啥權勢。
看一個問題,我始終倡議積極有利的思維。沙特王子被處決,給我們普通人帶來什么思考,或者有什么啟發?
我想到了雨果在悲慘世界的一句名言:多一座學校,就少一座監獄。說得太好了,教育的好壞一定是和社會犯罪率的高低緊密相關的。
所以,馬克吐溫也說:你每關閉一所學校,你就必須開設一座監獄!
現實生活中,這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我曾經去過少管所,這些未成年人都是犯過事的,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們特別壞,包括我剛開始的時候。
然而,當我了解了很多人的情況后,我發現,每一個人的背后都有善良純真的一面。
幾乎每一個少年犯,小時候都有一段灰色陰暗的經歷。
有的是家庭夫妻關系不和,爭吵不斷;有的家庭一直存在暴力,并且被暴力對待;有的則是從小溺愛放縱,變得無比自私任性。各種情況都有。
然而,孩子的問題,如果能夠及時挽救,根本不是問題。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個很好的闡述和說明,另一部電影《心靈捕手》則更加具體地講述了一個叛逆少年的轉變。
影片圍繞著天才少年威爾、藍勃教授以及心理學家桑恩三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展開。威爾曾多次因為偷盜、打架等事件入獄。
一般人也許都會覺得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然而,影片中,桑恩最后從檔案中發現,威爾從小是一個孤兒,后來被送到一個寄養家庭,并在寄養的家庭中,他受到了嚴重的家暴。
故事的開始,源于藍波勃教授出了一道數學難題,讓所有的學生去挑戰,然而沒有一個學生解決。
但是,黑板上竟然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最終,藍勃教授發現竟然是學校的一名清潔工解答的。
藍勃教授很欣賞他的天賦和才能,想要幫助他,然而,威爾是一個叛逆的少年。直到因為被起訴面臨牢獄之災,他才很勉強地答應藍勃教授。
雖然答應接受心理咨詢,但是,找了幾個咨詢師,都無法走進威爾的內心,最終都不了了之。最后,藍勃教授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桑恩。
心理學家桑恩給予了威爾充分的接納和關懷,即使威爾出言不遜,侮辱了他去世的妻子。桑恩打完后,依舊愿意幫助威爾。
影片最后,桑恩對威爾重復著一句話:孩子,這不是你的錯。當桑恩堅定地說了幾遍后,發現威爾崩潰了,失聲痛哭。
而這失聲痛哭的背后,威爾終于釋放了內心積壓多年的情緒。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你也可以抽空看看。影片中的威爾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叛逆孩子的代表,尤其是很多缺乏心靈滋養,遭遇家庭暴力孩子的代表。
如果沒有桑恩的耐心,無條件的接納,至始至終的幫助,威爾的后半生很可能就在監獄中度過,甚至像沙特王子一樣被處決。
孩子的世界,如果有了足夠的愛和滋養,生命一定像花兒一樣綻放。然而,如果教育不當,監獄就是教育廢品的回收站,法律就是教育報廢品的粉碎機!
我是華勇,青春期教育問題第一殺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親子溝通雜家。我信奉的原則是有效才算重要,會愛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