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七年三易其稿,十月文學獎得主、作家李清源長篇《窯變》面世。
近日,十月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李清源全新長篇力作《窯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李清源歷時七年、三易其稿的心血之作,2023年第3期《當代》雜志刊登部分章節(jié)。
全書以要年紀事的形式展開,以神垕翟家五代人對鈞窯的癡迷為主線,講述鈞瓷的歷史傳承和歷史變化,更試圖講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變遷。小說有家族小說的氣象,也有文化小說的風度,更有歷史小說的格局。作者注重器物與人的文化互動和生活互動,注重家族命運和人物命運在器物中的投射,力圖通過鈞瓷寫出中國文明的某些特征。作品融知識、歷史和傳奇、命運于一體,被譽為“中原大地上的鈞瓷編年史”。
著名作家梁鴻曾評價:“清源的文字,有某種神秘的睿智和老成,語鋒機敏犀利,卻又有洞透世事的寬容,對社會變遷和歷史風云中的人性有極為準確的把握。”李清源的小說好看耐讀,不僅源于他豐富的生活積累,更在于他不動聲色卻有痛感的敘述功力。人生百態(tài)、現(xiàn)實鏡面在綿密的生活中無縫交融,各色人物折射出生存場中現(xiàn)實的紋理,耐人尋味。李清源始終將小說重心置于對個體存在的勘察之中,尤其是人的復雜性,這成為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根本支點。
據(jù)介紹,鈞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獨特的釉料及燒成方法產(chǎn)生的窯變神奇而聞名于世。窯變,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nèi)溫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fā)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鈞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在《窯變》中,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將“窯變”作為人世變遷的隱喻:人性如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命運如窯變,七分天工,三分人巧。小說以開闊的眼界與細膩的筆觸,在鈞瓷復燒中刻寫“世無不變,唯變不變”的人生哲理。通過家運、國運、瓷運的命運嬗變,展示了鈞瓷文化的燦爛和鈞瓷制造的驚天技藝。
小說開篇,早已退休的董主任受人之托,帶一位萬老板去拜訪自己的昔日好友——鈞瓷行家翟光照。尋訪未果,萬老板卻意外得到董主任創(chuàng)作的小說,神垕翟家就此走入視野。一段由董主任所書寫的鈞窯傳奇就此拉開大幕。小說用《紅樓夢》式的“元文本”的方式開頭,讓人撲面感受中國式故事的傳統(tǒng)。古典和現(xiàn)代如此結(jié)合,也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雄心。
清光緒年間,翟家祖上是一個對鈞窯癡迷的家族。通過幾代人的發(fā)展,鈞瓷的歷史傳承和現(xiàn)代變化逐漸交匯。另一方面,這個傳奇的鈞瓷家族也在歷史變遷中上演了一段五代人經(jīng)歷的命運沉浮。有人為守護名節(jié)而死,有人癡練燒窯技藝,有人在塵世名利中騰挪,翟家人在各自的命運熔爐中歷經(jīng)磨煉,經(jīng)時光和人性的鍛造,而凝聚著翟家?guī)状诵难拟x瓷,歷經(jīng)風雨,在翟家新一代又有了全新的傳承與含義。
《窯變》將鈞瓷燒制時的變化,與小說發(fā)生地——神垕翟家在晚清變革、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以及新中國建立等重大歷史節(jié)點的命運起伏巧妙融合,家族史與鈞瓷史交相輝映,突出歷史與命運之“變”。圍繞鈞瓷的復燒與研制,翟姓家族的人物命運浮浮沉沉,因鈞瓷而起起落落,既有讓人感佩的靈魂救贖與升華,也有令人嘆息的人性復雜與嬗變。
從某種意義上說,“瓷魂”亦是國魂。重現(xiàn)鈞瓷工藝,亦是為國鑄魂。從技術(shù)到藝術(shù),藝術(shù)上升為道,由此小說也完成了復雜的人性之“變”的探索。
李清源在訪談中屢次提到,作為一個寫作者,有責任就身處的時代發(fā)聲。“寫作者可以不必為某個群體或階層代言,但一定要為所處的時代發(fā)聲,用你自己的方式,為置身的這個時代留下一份屬于你的歷史證詞?!?/b>
在《窯變》的創(chuàng)作談中,李清源坦白了他幾易其稿的過程,最終采取要年紀事的方式,把重要故事放在幾個特定的年份,而將其他時間發(fā)生的事情以補敘、插敘等形式補充進去;在時間線上,從當代切入,經(jīng)由清末、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再回到現(xiàn)在,最終使敘事完整閉合。
《窯變》問世不久即登上“探照燈好書”月榜。評委會認為,“小說既有歷史的厚度和縱深,又有人性的復雜和多棱。講述鈞瓷的歷史傳承和現(xiàn)代變化,同時更試圖講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