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的爸爸媽媽控制欲很強,幾天給自己打一個電話,要求自己過他們指定的生活。接他們的電話讓自己非常累,他們沒什么愛好,對自己的興趣也毫無興趣,不知該怎么跟他們相處。
這種被人控制的感覺,有時不只是來源控制本身,也來源自己有一個尚未成熟、缺少自由的內心。是不是你還有一些可以讓他們擔心的事情?或者在你離家前沒有贏得他們足夠的信賴與放心。一般來說,父母由于長期養成的生活方式,對于孩子長大離家會有些不適應,但會隨時間慢慢地回歸自己習慣的生活,也讓孩子在全新的世界里展翅飛翔。
當然,也有一些特例。父母對孩子產生深層依賴,但自己不能覺察,把這種依賴投射在孩子身上,總覺得孩子幼稚,依賴自己。這是一種自我求證的過程,因為父母內心已經先行認定孩子是依賴的,就會從孩子身上看到許多證據。
依賴孩子的父母可以根據以下表現判斷:
1、缺少自我價值,孩子是他們唯一的價值;
2、家庭內部缺少邊界,不能容忍隱私,包括進入孩子的私生活;
3、權利欲,習慣替代孩子思考,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張。這樣的父母會感覺—沒有你,生活就不再有意義。
習慣替代孩子思考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話語:
??我活得久,見識廣,懂得多,聽我肯定沒錯;
??我走過的彎路不能讓孩子再浪費時間,我掉過的坑不能讓孩子再掉進入;
??我得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如果我不管,他選擇錯了怎么辦?
依賴孩子的父母,在小孩很小的時候,就慢慢地控制小孩的成長和教育,特別是培養出了一種育兒焦慮,將孩子與父母的“平等關系”演變成了“被控制與控制”的關系,以“不正常的手段”讓小孩處于一種加速成長的狀態,變成“小大人”。
“小大人”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被看得到、聽得到,在不需要的時候能隱形、消音,不會妨礙大人的生活,也不會和大人唱反調。從小很乖巧、聽話、懂事,早早就學會自己吃飯、大小便、打理生活、適應環境和父母的需要。他們像成人一樣有能力,甚至比成人還有能力。那請問,小孩還是小孩嗎?
在觀察孩子成長及父母的教育模式,或媒體和主流價值中,我們會發現,所有和小孩有關的特質,如小孩子氣、天真、依賴、不成熟、情緒化,都是負面、被譴責的,另一方面,早熟、獨立、有責任感、犧牲自我,則是受到高度的鼓勵和推崇。我們的文化或潮流只注意到“小大人”帶來的好處,卻完全忽略其背后可怕的代價。他們可能會習慣性地忽略自己的需求,優先父母的需求;他們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又因為自己無力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使自己變得好起來而感到內疚。
心理學家們發現,“小大人”的現象出現在所有功能不足的家庭里。這些孩子早早被迫長大,負起照顧自己和家人的責任,他們看似成熟、能克制自己的情緒,但其實他們的早熟是為了生存下來、不得已習得的手段,而非值得表揚的天賦。
當這些“小大人”成長為真正的大人后,他們的內心卻像小孩。他們抱著小孩的眼光看世界,他們喜歡重復,不喜歡改變,不會以溝通解決問題,總是以情緒化的方式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以情緒化的方式看待別人的合理要求(在他們眼中所有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自己從來不被允許對世界有所要求)。
但是他們和真正的小孩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好奇心和對現實的想像力/ 創造力,不會像小小孩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積極想學習新東西,積極渴望長大。他們沒有過依賴、失敗、崩潰、贖回(就是可以一再探索、嘗試、再修正的權利)、依附(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不安,讓自己愛與被愛),他們以為履行了自己的義務、有一份工作、成家生子、符合上一代的期待就是成熟,但是他們不了解這一切事物與他們個人的關系以及對他們人生的意義,這樣的小孩不可能真正長大。
不過也有一些成長在“掌控型父母”的魔掌下,對自己的事業發展相當有想法,很清楚自己在事業中要的是什么,在做什么,去找到他們的價值感,然后又活躍在熒屏上進入我們的生活的,比如胡歌。但胡歌的性格中有非常明顯的雙面性,可以游刃有余地處理朋友關系、工作關系、與記者的關系,在男女關系方面卻留下一些莫名的黑料,連他自己都承認在感情里“自卑”,“不自信”,“不成熟”,“沒兩把刷子”。
對于“性格缺陷”,胡歌解釋是因為媽媽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媽咪,信奉“嚴是愛,松是害”,慣于以打擊、施壓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而心理學家在研究諸多案例后發現,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專業領域的優秀往往與性格方面的缺陷成正比。
作為成年男人,胡歌經常把媽媽的話掛在嘴上,接受采訪時最喜歡聊的話題就是媽媽。在談及對象時,胡歌曾在采訪中說到,“我要考慮方方面面的,我要考慮我媽是不是滿意啊。”當記者問胡歌會不會選擇單身,他的回答是“不結婚怎么對得起我媽”。這似乎表明,在他的人生觀里,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是這樣的:無論兒子多大,父母都可以干涉他的生活;孩子是為實現父母的愿望而存在的;男人找女朋友,首先要找個媽媽喜歡的。
在在掌控欲極強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相對幸福,孩子卻可能非常痛苦。胡歌很孝順,平時掩示得不錯,偶爾喝點酒,還是會失態。
但胡歌跟“小大人”不同的一點是,他不只滿足于履行自己的義務,或一份工作,他有自己想要學習的新東西,也有好奇心和對現實的一點想象力,我想這與他身邊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有很大關系。(社會支持系統: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而來自精神方面的支持最重要。)
胡歌曾說,是閱讀讓他找到了活著的意義。他很很多次公開說,最艱難的時候,是黃磊推薦的書,還有易中天老師的《百家講壇》陪他度過的。每年快過年的時候,明星們都會送媒體禮物,而胡歌送給媒體的是——某網站的購書卡。
【小結】
在“掌控型父母”的培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進入成年后會有兩個成長方向:正向成長與負向成長。正向成長的孩子,會希望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性格中逐漸展現出自己“強硬”的一面,會努力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讓生活屬于自己,而不屬于父母。而為了擺脫父母對自己生活的干預,他們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讓父母感覺放心,但該干什么依舊去干,只是不讓父母知道。負向成長的孩子由于被控制過度,孩子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被塑造出來的附庸,他們會變得軟弱,失去自我,潛意識里屈服于父母的指令。如果出現本能抵抗,他們會變得焦慮,并伴隨著巨大的愧疚感,因為變得強大的家長難以容忍孩子的叛逆和改變,情緒上容易出現奔潰。
那么,如果你發現自己作為“控制型父母”的孩子,然后有忍不住會問自己一些問題:
??我會變得像自己的父母那樣嗎?
??我的家庭始終是我痛苦的源泉,我無法改變他們,但我也不能完全拋棄他們,我能怎么辦?
精神分析師、自體心理學大家科胡特說過,“我印象中最具創造性的生命,是那些盡管在早期遭遇了深切的創傷,但通過各種途徑能夠找到內在完整性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結構的個體”。
因此,首先你要明白,你不能拯救你的父母,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夠拯救任何人。他們的精神狀態、幸福水平,都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不要把他們的幸福看做你的責任,不要懷抱不現實的期待,跨出你獲得自由的第一步。當你成年有了獨立的人格和生活,你要和父母設置良好的人際關系邊界,需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需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穩定。在這個過程中,嘗試了解父母心理想法和行為模式產生的原因,可能他們會說很多貶低你自尊和讓你覺得很受傷的話,嘗試不把這些話語個人化,而把它們看作是癥狀。總有一天,隨著你不斷長大,你的父母不斷老去,你也有孩子出生,你在這個家庭中的力量會越來越強。那個時候也請記住,只有你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其他人至多可以像你自己一樣重要,卻絕不能夠比你自己更重要。(這個也會讓你遠離你要去控制孩子成長的念想,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若你當下是一名孩子的父母,那么請拋棄“我活得久,見識廣,懂得多,聽我肯定沒錯”等這樣一些控制性的觀念,要理解孩子的選擇,要允許孩子有試錯的權利,只指導,不強制;只傾聽,不評判;只陪伴,不替代。若你還心有余悸,而且害怕重蹈覆轍,那請你帶著愛和寬恕回到過去,原諒過去爸媽對你做的一切,放下那些焦慮,聽聽自己想要的是孩子健康成長,還是有點畸形地成長。相信慢慢地你就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