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多數人都還過著緊巴的日子,物質生活極不富裕。為了省些生活費也能逃避嚴熱的酷暑天氣,一放暑假,居住生城市的父母親就把上小學的姐弟三人送到太行山里爺爺、奶奶生活的老家。那是個風景秀麗、空氣怡人的地方,也是父親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村子里共有五六十戶家,與周邊的村子比,屬于比較大的村莊,村里還設有衛生所、供銷社、小學、還有一部公共電話。周邊的孩子們還要聚集到這里上小學。
02:姐弟三人剛到老家時感覺哪哪都是新鮮的,充滿了好奇心。叔叔姑姑大人們上山干農活、爺爺到很遠的山坡上放羊,都想跟著去,奶奶不讓,說小孩子不能去,不安全。為了哄住姐弟三人,就給她們拿了小號的鋤頭到村子邊上挖些山蔥、山蒜給家里當調料。最有趣的是村子里的房子和城里的不一樣,墻是正方形的大塊石頭壘的,房頂是中間稍凸的平頂,上面鋪一層厚厚的白矸小粒子,說是防水效果很好。村里的房子都是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至,青石墻上還鍛造有斜花紋,房頂是淺粉帶黃的顏色,真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03:在爺爺奶奶家吃的一曰三餐中最令人難忘的是晚飯。一是飯的品種,通常各家的晚飯都是雜面條,用豆面手搟的面條,里面有自家種的紅色短豆角,切成一寸左右的段,先將豆角煮熟后再下面條,最后用油將大蒜、鹽炒香然后在面條中猛的沖一下,就算做好了。滿屋飄著香味,盛上一碗飯,大家都端著碗到不遠處的供銷社的屋頂上去吃,一邊吃一邊聊天,姐弟三人一般不去,偶而去一回,聽聽大人們的歡聲笑語。讓人回味的是那種面條真香啊!每次吃撐了還想吃,奶奶假裝地嚴歷地吵人,才算做吧。記憶中的這種飯再也吃不出那個味了。還有就是爺爺每次放羊歸來會在他的衣服大口袋中摸出一把紅色的有玻璃球大小的一種l山果給姐弟仨,酸酸甜甜的,很好吃。爺爺說這種果子名叫岰梨(音),這兩種食物四十多年了還是記憶憂新,想起來只想巴咂嘴。
04:這個小山村景色雖好,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交通閉塞,村里的山民出行很困難。孩子們小學在村里上,初中高中就要到二三十華里外的地方上學了。出村的道路是山民土造的石頭圪塔以及原始的石板、黃土鋪就的,道路狹窄不平,加上重山峻嶺海撥較高,出行全靠兩個大腳板,運輸物品靠肩扛手挑,如果哪家有病人,就需要幾個大勞力抬擔架到二三十里外的醫院就診,為此有的山民因道路不暢來不及到醫院就掛了,真讓人遺憾!那時在山里過暑假不到一個月,姐弟三人就想念城市的生活了,三個人就在一起嘀咕,說哪一天或者把山炸開個大口子,開車一下子就回到城里多好,就不用很辛苦地走上大半天才能出山。
時光荏苒,十多年前,在政府扶貧幫助下,雙車道的柏油路修到了村子里,村民積極響應退耕還林政策,春天黃色的連翹花開的遍布了一坡又一坡,粉紅的桃花也是滿山遍野,夾雜著松樹和柏樹,郁郁蔥蔥撒是好看看。這個小山村被所在市喻名為市民的后花園。大姐兩口子經常約一幫驢友徒步再走小時候走過的線路,到了老家后吃吃農家飯,回去時再帶一些山貨,在大姐的建議下,本家的兄弟開了賓館,取了個美麗的名字……白云人家。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