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關注健康的人群,非中老年人莫屬,然而在爸媽的朋友圈里,你覺得下面哪一組文章更容易傳播呢?
A組:
《血脂指南變遷:降低LDL-C目標值越來越嚴格》
《誘發(fā)痛風的六大危險因素》
《“三高”患者的自我管理》
《緩解慢性腰痛:腰背肌訓練》
B組:
《不花錢不吃藥,一學就會調百病》
《高血壓有救了,發(fā)一次,救無數(shù)》
《一道家常菜,掃清五臟毒,從此不“養(yǎng)”癌細胞》
《血管外科專家推薦:一個方子將血管清理的干干凈凈》
顯然是B組。
同樣是傳播健康知識,同樣是疾病的預防管理,A組的文章一看就像是醫(yī)生寫的健康科普,B組看起來更像是健康洗腦。
我關注了幾位協(xié)和醫(yī)院專家寫的公眾號,每一篇科普文章,都是引經據典,查閱參考文獻,可文章的閱讀量卻只有幾百幾千,遠不及B組的文章動輒就是10萬+。
為什么爸媽們偏愛轉發(fā)B組的文章呢?這兩組文章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
教育模式VS雞湯套路
健康科普遵循的教育模式是:
知識→學習→行動→健康
人們通過學習思考,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和技能,結合自身實際采取行動,更多的是要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以此來達到健康目的。
而養(yǎng)生雞湯文,大多采用“震驚!”、“再不看就晚了”、“99%的人不知道”、“太神奇了”、“必須轉”這樣的標題黨,來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或借用不花錢,有特效,方法簡單誘導人們相信并轉發(fā)。
因人而異VS普遍適用
中醫(yī)講辯證論治,西醫(yī)講精準醫(yī)療。每一項治療的實施都要參考病人的體質、年齡、病情等前提條件,沒有哪一種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
心臟病人如何康復?健康科普會教育我們,急性期應以臥床休息為主,穩(wěn)定期要做哪些活動?出現(xiàn)心前區(qū)疼痛,要如何處理?什么情況下要撥打急救電話……
而養(yǎng)生雞湯文不會講前提條件,不論病因病機、年齡情況,卻告訴我們《腳上有個“救心穴”,一點,心臟就通了》,如果真遇到急性心肌梗死,相信了這樣的謠言,后果不堪設想。
客觀理智VS深諳人性
北京臺曾有一檔養(yǎng)生節(jié)目,專家在臺上講得非常嚴謹客觀,說到健康無外乎一些適當鍛煉,平衡膳食之類的實在話,但是坐在臺底下的大爺大媽們,顯然聽得很不過癮,有些冷漠。
當主持人問到癌癥預防的方法時,專家講了一些關于生活方式的建議,然后說到很多抗癌藥物來自一些食物比如香菇之類的。
臺下的老人們開始來了興致,主持人問吃香菇可以抗癌嗎?專家回答說香菇中的有效成分太少,以平常的食用量不足以起效。主持人依然不甘心,又追問了幾句,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這時臺下的氣氛又冷了下來。
人們都喜歡“多快好省”,用在身體上也一樣,講健康來自陽光、水、空氣、心情,運動,遠不如打著“祛病強身”的旗號,講“食療”“進補”之類更受人歡迎。
改變自己VS借助外物
舉個減肥的例子,健康科普要我們節(jié)制飲食加運動,雞湯文告訴我們《減肥最快最瘦身的幾種水果》;
科普里,要戒煙,要限酒,要控制甜食,要限制鹽和高脂肪飲食的攝入,要運動,要心情開朗,要早睡要早起……
雞湯文里,《花生加一物,降壓降糖勝吃無數(shù)補藥》、《每天吃一個,肥腿大肚腩竟消失了!》
一個是改變自己舒適的生活習慣,對自己百般限制,一個是簡單地借助外物就能強身,哪一種更吸引人呢?
正視自我VS盲從奢望
疾病是痛苦的,不美好的,誰都不愿接受,但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又都無法抗拒。
很多時候,現(xiàn)實就是冷冰冰的,要保證科學性,健康科普必須要建立在嚴謹客觀的數(shù)據與研究之上,沒有辦法讓它們有溫度,來滿足人性的貪婪。
養(yǎng)生雞湯文不講客觀數(shù)據,他們從生活經驗里采擷一些常識夸大其詞做文章,暗示讀者只要xx就能xx,滿足我們對健康的奢望和內心。
教育讓我們正視現(xiàn)實,學會思考,雖然克制欲望非常困難。
洗腦讓我們盲從欲望,放棄思考,雖然滿足的感覺很舒適。
愿爸媽的朋友圈里,養(yǎng)生雞湯文早日被健康科普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