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決心開始做內容的時候,看了很多文章,看了一圈,覺得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的生產消費邏輯,其實是類似的。
每一個內容背后的創作者都是一個廚師,自己的自媒體就是一家餐廳,給觀眾們上什么菜,就看廚師做什么,以及做得怎么樣了。
· 有的廚師專注于做最近熱門關注的東西。
比如突然全世界都在聊牛油果,聊健康沙拉,那我也要做牛油果,也要來一盤全素,冷餐范兒。過兩天,大家又開始聊榴蓮包,芝士火鍋了,那我就趕緊囤上榴蓮芝士,更新菜單,熱鍋風格。
做這種菜的廚師并不擔心頻繁地更換菜的內容,會讓客戶困惑和流失,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廚藝水平,是不是擅長做這些菜,因為不管做得怎么樣,大家都在聊的東西,做出來,總有人吃的。
· 有的廚師,喜歡做家常菜。
鄰里街坊,日常大家飯桌上出現的菜品,普遍如西紅柿炒蛋,如房價股市,夫妻相處,孩童成長。西紅柿可能是自己菜園種的,雞蛋有可能是鄰居家送的,隨手可得,全國皆是。不過口味上的甜咸淡重,各個廚師的偏好是不一樣的。
愛家常菜的廚師們往往做出來的菜品并不花哨,食材易得,烹飪入門不難,主要目的是讓大家有東西填飽肚子,不至于餓。家常菜的廚師們,難的是,日復一年,年復一年地對家常菜保持熱情,出手的菜質量總是過關的。
· 有的廚師,喜歡做干貨。
收在柜子里面的陳皮,香菇,干貝,干鮑魚等等,經過了年份的考驗,做起來,都要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且不說在做之前,要先花時間了解干貨的特性,做的時候,也要講究烹飪方式。干菇泡發之后拿來涮麻辣火鍋顯然不行,搭配一只走地雞,用文火燉上半天,盛出湯喝一口,鮮到眉毛都要掉下來。
做干貨的廚師就有廚藝門檻了,干貨難得,食材做壞一次可能就沒有了,且經典的東西并不常換常新,食客的口味會逐漸挑剔,需要廚師的手藝穩扎穩打,日漸精進。
等等,不一而表。
每個人由于生活及學習背景的不同,自己的偏好和擅長的東西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就是對流行的東西很敏感,有些人就是喜歡做飯桌上最下飯的那道菜,無可厚非,我選擇做一個廚師的時候,最在意的也不是要做哪一種菜,我在意的是,一個廚子的自我修養。
· 廚師給別人呈現的,一定是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要自己覺得內容好,再推給大家,自己都覺得看不上眼的,就不要推到觀眾面前。一盤菜上來,嘗了一口你就想吐掉,然后讓端去給別人吃,不合適。
第二層是,你要具備一定的評判好劣的能力,成為質量把控的人。比如像是被拐賣了成為鄉村教師的郜(gào)艷敏,哪怕感動了中國,不好意思,感動不了你。
· 做菜,雖然食材很重要,但能凸顯廚師價值的地方,在于烹飪方式。
做內容和做菜一樣,是需要大量的案頭工作的。廚師要耐得住性子,在他人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作為內容輸出者,所看過的書,所接受到的信息,所做過的思考,都會在你的字里行間體現,與之對應的,偷工減料,也在你的作品中一目了然。
一樣的牛肉,河粉,豆芽,青蒜,做干炒牛河,有的人炒出來,牛肉嫩彈,粉條油亮,醬色分布均勻,豆芽白凈爽脆,青蒜碧綠清香,每一筷都口感豐富;有的人炒出來,粉條粘連,牛肉咬不動,豆芽軟趴趴,食之無味。功夫在食材之外。
· 古人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無他,唯手熟爾。
古人的話,是有道理的。
做內容,之所以能吸引受眾,是因為自己所學所想,暫時得到了受眾的肯定和共鳴。但是,受眾是會成長的,吃東西的人要求會越來越高,做東西的人,要持續地輸出,就不能松懈。為了這暫時的認可而得意,就更不可取。不小視任何一位觀眾,和他們一起成長。
絮絮叨叨地梳理了這些關于內容的想法,最后想說的是,想法不實踐,就不出真知。寫下這些,希望自己勤勉,步履不停,有一天,能和世界說,
“其實,我是一個廚師。”
#堅持原創,只出精品,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