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養育孩子方面,全世界的家長即使文化背景不同,所懷的心愿也都差不多。正常情況下,家長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或者人生能有更好的發展。
在林林總總的育兒方式中,人們一直在爭論的育兒方式首推圈養和放養這兩種。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圈養孩子,意味著孩子缺乏應有的獨立性,不能當家作主,一切都要聽從家長的安排;放養孩子,意味著孩子獨立性強,往往會遵從自己真正的意愿,可以作出自由選擇。
在育兒實踐中,純粹的圈養和純粹的放養大概都罕見,更多的是這兩種方式的交融或混搭。平時人們說自己在圈養或放養孩子,只不過是一種籠統的說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盡管人們一直對這兩種教養方式存在爭議,但很明顯的是,越來越多的新生代中國家長更樂于選擇民主自由的育兒風格,但又很難說那是完全的放養。
養孩子時,我屬于什么樣的方式呢?據我女兒說,我屬于半圈養半放養。女兒是我教養理念的直接接收者,她的結論應該最有權威性。
二
為什么我會選擇半圈養半放養的育兒模式呢?這應該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起。
相信許多家長和我一樣,在自己為人父母時,會把上一代人當年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拿來做一下參考。權衡利弊之后,對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或遵從,或推翻,或借鑒。我選擇的既不是遵從也不是推翻,而是借鑒。
想當年,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寵我如掌上明珠,自然給了我很大的自由,除了在女孩子的安全方面父親格外謹慎對我有所限制之外,其他方面簡直是縱容我隨心所欲地發展,直接導致了我喜歡率性而為的個性形成。
過度的自由和過度的被呵護一樣有害,而我這兩樣都占全了。幸好我品德無虧,這也得益于父母做人的示范。然而,我的人生卻走了彎路,曲折不堪。年輕時,我的最大缺點是脫離實際,不知如何在現實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痛定思痛之余,我決心不讓自己的女兒再如此懵懂混沌地長大并耽誤了正常的人生,因此不能放養她隨她的便;不過,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滋養了我的靈魂,讓我在思想感情方面頗為受益,因此不能圈養女兒去制約她的身心。
我認為:對女兒,既不能完全放養又不能完全圈養,那就各取一半,讓兩者有機交融起來,然后加以實踐。這里所謂的“一半”,并非放天平上稱過,依舊是個非?;\統的說法罷了。
三
既然要把圈養和放養這兩種方式摻雜使用,接下來就是在哪些方面圈養和在哪些方面放養的問題了。這里先說圈養。
我是70后,少年兒童時期的歲月基本在農村度過,那時候的生活環境,相比現在更加安全,當時我的同齡人們,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大都是被完全放養著長大成人。
我父親在城市待過,具有很強的安全防范意識,只要涉及到安全問題就會對我有所限制?,F在,我繼續把這一點發揚光大,對女兒的安全問題,相對保守謹慎。這一方面,自然屬于圈養之列。
鑒于我的女兒天性貪玩,有散漫之嫌,日常在行為習慣方面我就對她有所約束,這也在圈養之列。例如,依著女兒的性子,總是喜歡把事情往后拖延,包括寫作業。我就“專制”地要求她,放學回家吃過晚飯,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業。
經過四年多的費心“管制”,女兒在我的督促下,終于做到了寫作業既能保證速度又能保證質量,并且不再需要我檢查她的作業?,F在,她嘗到了早早完成作業的甜頭,知道這樣可以節約更多時間去放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就甘愿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從小自由散漫的習慣,曾經害得我把自己的人生弄得雜亂無章,我不想讓女兒步我的后塵,就要幫助她從小養成善于自律的習慣。因此,在孩子的自律性培養方面,我屬于嚴格“圈養”。
四
許多時候,“圈養”和“放養”這兩種方式我在交叉運用,并沒有絕對清晰的分界線。
雖然我會“圈養”女兒的學習習慣,但會“放養”女兒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方法;我會“放養”女兒的課余興趣和愛好,但會“圈養”她把興趣和愛好堅持下去的習慣。另外,在使用網絡和零花錢方面,在與誰交友和如何玩耍方面,我對女兒則持尊重態度,屬于有底線的“放養”。
至于做家務,我修正了當年父親一直舍不得讓我干活的失誤,會適度讓女兒干干家務活,但只是讓她有所接觸,點到為止:除了洗碗的活兒一直在讓她堅持做之外,其他方面則比較松懈,隨機性較強,也就是時做時不做。這只是有點兒“圈養”的意味了。
現在的我已經懂得了家庭建設的重要性,在教養女兒的過程中,也注重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我專門制定了“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相親相愛,合作共贏”的家風建設十六字方針,并在我們的核心家庭之中貫徹執行。
家中的事務,都會由一家人共同協商決定。女兒在家里,享有知情權和參與權,她可以自由發言,積極參與家庭事務的處理。這方面當屬完全“放養”。
隨著女兒日漸長大,我對她放手的地方和放手的時候也隨之增加。在她十八周歲之后,會給她獨立自主的充分自由,至于以后關于上大學、職業和婚戀的選擇,也將會由她自己決定。無論是我的“圈養”還是“放養”,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女兒身心健康地長大,長大后能夠自立自強。
五
在育兒方面,我只能寫自己的育兒方式、育兒體驗和育兒心得。竊以為育兒和教育的道理相通,恰如廣為流傳的一個比喻: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
我只能用自己這片云去推動有眼緣的家長的另一片云,而非去教育和說服別的家長要像我這樣做。即使是我的忠實粉絲,為人父母時也沒必要照搬我的育兒經驗,畢竟家庭情況與家庭情況不同,畢竟孩子與孩子的個性不同,畢竟家長與家長的風格不同。
在教養孩子方面,我們只能去參照或借鑒別人的經驗,不必直接復制使用。
因為曾經有許多育兒文章啟發過我,所以我也樂于寫出自己的經驗去拋磚引玉。是的,我寫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拋磚引玉。
我覺得與其大家臉紅脖子粗地勞神去爭論“圈養”和“放養”的對錯問題,不如把那些時間和精力放在積極研究自家的育兒問題上,作出自己相應的努力,如此更為切合實際。
只要不是走極端,能夠適可而止,無論圈養還是放養,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利弊。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常是兩個方式都在運用,區別只在于側重哪一方多些而已。
若圈養是建立在家庭民主自由基礎上的圈養,若放養是建立在家長心中有數基礎上的放養,這兩種育兒方式,大概都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