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的只是不久必將死去,我最不了解的便是無法避免的死亡。——法國思想家巴斯卡
讀了美國外科醫生阿圖·葛萬德寫的《最好的告別: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看書名就知道大致內容了,關于臨終關懷的一本書。實際中文譯名根據書的內容作了意譯處理,我感覺原題的意味更好:Being mortal 凡人---終有一死,所以我更傾向于《Being Mortal---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終有一死:關于醫療和臨終的事項》)。
臨終關懷也是近幾年在國內開始傳播的,但實在有限,根據網上查到的信息,山東是濟南五醫最早試行(1999年),2006年停止。2009年千佛山醫院腫瘤科試行半年停業后濟南再無類似機構。實際上目前全山東類似機構也是屈指可數,了解得人其實也非常少——從我們的文化來說也是一個忌諱,尤其是面對老人談論死亡——其實何嘗是老人,要是讓我一本正經的談論這個話題,我也會渾身不自在。
外國文化不清楚,我們自從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從此主流思想中就沒有了或者說極少有嚴肅的關于死亡的思考。今天看起來,孔先生的這句話反過來說何嘗沒有道理?生死是一個統一體阿,尤其是對老年人,對死亡以及臨終的思考缺失,諱亡忌死,無知和逃避的話,怎么走好人生最后一段路呢?
其實不論年齡大小,都應該有一些關于死亡的嚴肅思考,現代醫療技術可以延長認得生命,但生命不僅僅是活著,還需要有尊嚴和質量。
目前, 國內所說的臨終關懷大多聚焦在臨終期。而此書不僅僅談論對臨終老人的陪伴、關懷,還一并談到了過度治療,理性面對不治之癥等問題。書中不僅談到作者自己的父親面對頸椎腫瘤時的心態,還從養老機構到關懷醫生,列舉了詳細的患者例證,值得每個人思考——隨著中國跑步進入老年社會,陪伴、養老、臨終等問題之劍已經高懸在我們頭頂了,而且使我們每一個人必然要面對的!
反對過度治療,正視死亡,有尊嚴的走完最后的一段路,是理性的表現。盡管往往人的求生欲望強烈到能淹沒理智的高峰,但如果有合理的認知,必然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痛苦。
當然,這確實很難,社會的認知,個人的認知,都需要時間和理論建設。另外,事不臨身不知深!當我們自己年老時,眼睜睜的看著自己一天天衰老無力,心態會發生什么變化?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