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馴火人-宇宙飛船設計師科羅廖夫》(15/500)
作者:羅曼諾夫。閱讀時間:2017年5月17-2017年5月27
初識科羅廖夫
相信很多人跟我原來一樣,根本沒聽過這個名字,更別談了解此人的人生際遇及成就了。但是提起第一個進行宇宙飛行的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就像我們都會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叫阿姆斯特朗一樣,人們總是習慣性的關注“第一人”,并且這些第一人是媒體的寵兒。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在他們的背后,有很多“隱形第一人”在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不辭辛勞的工作,而科羅廖夫就是那位應該被人類歷史銘記的人物。
第一次接觸這個名字,是在去年過年期間讀吳軍老師的《文明之光》的時候,里面有一篇文章講的是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進行的航空航天的競賽,這一場曠日持久、精彩紛呈的競賽中有兩個人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分別是美方主要負責人馮·布勞恩和蘇方的科羅廖夫。有時候歷史總是如此巧妙,把這兩個人安排在同時代,同具才華,卻互為對手,就像兩個武林高手過招,雖有勝負,但卻彼此欽佩。馮·布勞恩被稱為火箭之父,并且最終實現登月的主設計師也是他,所以在名氣上要比科羅廖夫大的多。而科羅廖夫由于在當時的蘇聯,出于軍事機密的原因,蘇聯的一連串的航天奇跡,背后的真正的英雄卻被極力掩蓋,所以當最后馮·布勞恩確認蘇聯的航天總設計師是科羅廖夫的時候,自己無限感慨,他不但欽佩科羅廖夫在航空航天上的智慧,更感嘆他在蘇聯面臨的困難比自己要多多的情況下,竟然能夠帶領蘇聯航空航天實現如此巨大的成就感到無比的佩服。
正是這篇文章,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想更深層次的、更近距離的了解科羅廖夫這個人,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領導者,是如何戰勝如此多的困難帶領團隊不斷的創造奇跡的,哪些是我們能夠學習和借鑒的,為了解開這些謎題,所以在網上買了這本《馴火人》,目前我找到的最完整的介紹科羅廖夫的傳記,這本書出版于1988年,算是官方的關于科羅廖夫的個人傳記。
一個意外的感悟和收獲
讀完《馴火人》這本關于科羅廖夫的傳記之后,感觸很深的是科羅廖夫是個極其樂觀和正向思維的人,書中還描述他對于蘇聯共產黨的熱愛和忠誠,描述了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當然,作為一個成功人士,歷史名人,具備這樣的品質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沒什么特別之處。我的感悟恰恰在此,在吳軍老師的那篇文章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科羅廖夫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監牢中度過的,并且遭受了非常嚴酷的刑罰,即使在開始從事火箭和航空事業的階段,他都是以一個囚徒的身份,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狀態下進行的科學研究。正是因為這樣的處境,才讓我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但是在《馴火人》這本書中,對于這段經歷竟然只字未提!
通過搜索資料,確認了科羅廖夫在蘇聯的反肅活動中蒙冤入獄,遭受了長達八年的牢獄之苦,雖然我不清楚當時的蘇聯到底是什么樣的政治生態,但是可以預想一定是比文化大革命還要殘忍的多的狀況,殘害了極其多的無辜的生命。如果丟掉了這個歷史現實,再去審視科羅廖夫的偉大,就好像看一個武林高手在從容應對各路敵手的時候,沒有看到他是一只腳站在梅花樁上。那樣的偉大就失色很多。
這件事也給我一些收獲,在對一個人的評價和了解的過程中,要多角度、多資料的去了解,而不要根據某一本書,某個人的一家之言而做出判斷,這個判斷很有可能是有失偏頗的。并且有些時候,因為人的觀察視角不同,認知層次不同,在他眼中的好人,在另一個人眼中就變成了大惡人,這樣極其相反的情況發生,也不要驚訝,自然有道理。我們要做個尊重實際,善于探求實際的人,不要輕下結論,而是要盡量做到全面、真實、客觀。
向科羅廖夫我們能夠學到什么?
我們先看一下歷史整體對科羅廖夫的評價“忠實于自己的事業,具有科學家和設計師的非凡才能,對自己的思想堅信不疑,精力旺盛,有出色的組織才能,有極強的科學預見的天賦與膽識......”通過這些描述,我們應該大概對他的特點有了了解,就是一個極其優秀的人,我們看到的都是結果,而結果對我們意義不大,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實現這些結果,具體該怎么做,我總結的有以下幾點:博大的胸懷、明確人生方向要趁早和賦予人生的意義、控制人生方向的能力、極強的團隊主義、快速迭代的實踐派。
1. 博大的胸懷
科羅廖夫本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但是當諾貝爾委員會詢問火箭及飛船的總設計師時,斯大林竟然把功勞歸功到“全蘇聯人民”,作為政治家,這么做無可厚非,但是作為科羅廖夫自己來說,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卻只能默默無聞,看著一個個被自己培養的人或者幫助的人,都得到了別人無比欣賞的贊美和崇敬,一個沒有博大胸懷的人,一個不能將聲譽置身事外的人是無法做到的。
因為他的心懷人類,所以才能夠實現人類征服宇宙太空的夢想,很難想象,一個被冤枉又遭受嚴刑拷打的人,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不滿和怨恨,沒有絲毫影響他對人類航空航天的全情付出和奉獻。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他的心胸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站在人類以及整個宇宙的寬廣上,放下了所有的牽絆,內心純凈而堅持。如何練就博大的胸懷?要結合后兩點。
2. 明確人生方向要趁早和賦予人生意義
如何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特別是中國人,經過長達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之后,絕大多數人變成了平庸的一類,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科羅廖夫是幸運的,但是他的幸運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好奇心,每個人都要保持一顆好奇心,他從小就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并且對于很多自然情況都會提出疑問,比如為什么鳥就能飛,而人不能呢?人如何才能飛呢?在科羅廖夫求學期間,也不是生來就知道自己會為人類航空航天貢獻,他興趣也很廣泛,喜歡數學,喜歡讀書,特別是大作家的書,他還喜歡音樂,這些他都有所學習和涉獵。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的好奇心,給他打開了很多扇人生的大門,他需要選擇一個,推門進去。而這扇門就來自于他的另一個愛好,酷愛滑翔運動。
其次,每個人都需要那個人生中的“貴人”,而科羅廖夫的貴人出現在他23歲的時候,這個人叫齊奧爾科夫斯基。他是人類航空航天理論的奠基人,本身就特別喜歡飛行的科羅廖夫,當時見到這位老師,就注定改變了他的命運。齊奧爾科夫斯基給他們講解飛行原理以及航空的一些基礎知識,并且把他自己寫的書送給了科羅廖夫幾本,在當時印書的成本應該是相當高的,而科羅廖夫也許是靠著自己的堅韌、決心感染了齊奧爾科夫斯基,這幾本書也成為了后續蘇聯乃至整個人類航天事業的理論基石。科羅廖夫在后來還因為美國人借用他老師的理論而不承認耿耿于懷。科羅廖夫遇到的這位貴人,讓他堅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是要帶領人類沖向星球,他牢牢記得老師的教導,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要有知識,要堅毅不拔,也許要付出全部生命。他也時刻牢記對老師表達的決心,用畢生經歷踐行了諾言。
如何遇到人生中的貴人?這個問題確實很難回答,也許我們只能說,那些對事情毫無好奇心,毫無上進心的人,即使上帝給你安排了貴人,結果也只能會是貴人在你面前,你卻視而不見。所以,貴人不可求,但是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貴人自然會出現。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在下一點中說明。
3. 控制人生方向的能力
科羅廖夫自從喜歡上了飛行,喜歡上了滑翔之后,他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經歷都是圍繞在這件事上,當然后來我們知道了他在航空航天上的成就,我們會發現,他所有的時間,幾乎都是在這個明確的人生跑道上,而沒有絲毫偏廢和遲疑。這是很難的。甚至我們可以假設,也許科羅廖夫不一定就是天生綜合能力特別適合這個方向,至少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人,但是他堅定了這個方向,并且他自學數學、自學模型、自制和設計飛行器,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這個方向,他就一下子鉆了下去,成就了自己。
剛才說的如何尋找貴人,其實科羅廖夫如何獲得的機會見到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是因為他參加了滑翔俱樂部,就是共同愛好的人,組成的俱樂部,這件事情給他帶來了很多收獲,首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同時能夠獲得很多的資料和信息,最關鍵的是能夠分享自己的成果,得到建議。當然另一個潛在的就是此領域的人際關系,他進入到了這個圈子,才能夠有機會了解到這個圈子的牛人,以俱樂部的名義就有更多機會去直接接觸這些牛人。這件事讓我想起了當代的牛人埃隆馬斯克,他自己造火箭,他不是學火箭的,那有個最高效的做法,就是他找到一些興趣愛好組,加入他們,跟他們溝通、交流、學習,建立連接,很快就掌握了火箭制造和設計的核心,并且找到了這個方向上的志同道合的人以及牛人。這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如果你定了一個方向,那就努力去找到這個方向上的組織,加入他們,你的學習效率以及在這個方向上的進步會快很多,也許更有機會今早遇到自己人生的貴人。
4. 極強的團隊主義
很多人都強調科羅廖夫的組織才華,我們可能很難想象,一個全新的載人航天工程,需要涉及的領域。關鍵是這件事之前沒有人做過,所以要組織生物學家、醫學家、航空航天、制造領域、宇航員訓練等等,共同參與討論得出結論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我們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如何能夠團結這些人,還能夠快速找到方向,達成一致,確實體現了科羅廖夫作為領導者超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
科羅廖夫接受采訪的時候,當一有人談到他偉大的時候,他立刻就會糾正,他總會把功勞歸功于這個集體,并且他會列的非常詳細,有些他的同事,特別愛說“我”,他就立刻糾正,應該說“我們”,集體主義已經深入他的思維,這樣的人即使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依然保持一顆謙卑之心,把自己放在微不足道的位置為集體貢獻力量,突出強調其他人的貢獻,這樣的領導,誰不喜歡呢?這樣的團隊成員,怎么可能沒有干勁?他從來是領功勞你們上,背黑鍋我來,這樣的領導值得大家追隨。
從“我”到“我們”說起來容易,特別對于實際上卻是是自己貢獻非常重要的情況下,還能夠發自內心的把功勞歸功于其他人的人,已經很了不起了,人如果有了這樣的謙卑之心,成大事,有人跟隨,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5. 快速迭代的實踐派
科羅廖夫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他的實踐動手能力,有些時候比較危險的試驗,他甚至會自己去嘗試,有一次試驗失敗爆炸,他被炸得頭破血流,這表明了他的勇敢,同時也看到了實踐的意義。我們會發現他當總設計師期間,幾乎每一年都有改進的火箭或者后期的載人飛船發射,這是非常難的事,并且每隔幾年都會有劃時代的新產品誕生。這就是“產品思維”,不求每次都在那憋大招,而是只要保證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在改進就可以,因為在試驗新的改進的同時,又會有新的想法,才能讓原來的大風險拆解為可以控制的小風險。把原來看似不可能的大問題,拆解為可以不斷解決的小問題,這種快速迭代,在當代的互聯網時代非常常見,我們的APP升級換代速度非常快,原理是一樣的。
同時,保持一定快速頻率的發射,這本身就是對整個團隊能力的強化和鍛煉,并且發射成功就會給團隊帶來正向的積極反饋,大家會有自豪感,同時,對未來也會更加的充滿信心。很多團隊為什么剛開始信心百倍,但是做著做著就沒了活力,就是因為遲遲沒有正反饋,哪怕很小的成果,對于團隊的激勵都是很關鍵的。這點也說明,科羅廖夫不但是個偉大的設計師,更是一個偉大的組織管理大師。在他離世之后,這個迭代就被打破了,隔了4年才發射了新的火箭,是比之前有改進,但是沒有了那種快速迭代,整個蘇聯的航天實力就衰退了。
6. 談一談直覺和靈感
以上內容,我們都可以學習,直接這么做就可以,但是有一點,也許我們很難學,也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弄明白,所以表達不清楚,所以難學。就是如此快速的迭代,每一次火箭的改造升級,科羅廖夫總是能夠給出特別具體的指導意見,并且有些時候他自己也講不出來原因,就是一種直覺,他對未來的航天判斷,也都非常的準確,我們能夠想到的原因一個就是他的專業知識儲備很充足,另一個就是他自我迭代能力也非常強,不斷思考、感悟,同時還要多學習系統化的知識,比如系統論、控制論等等。這些綜合的知識,進行跨學科、跨領域交叉的同時,就產生了靈感和直覺。這點沒有明確的方法,只能靠我們大家自己去摸索了。
最后總結,依然感覺自己以上所寫也完全不能表達出科羅廖夫的偉大之處,只有懷著敬畏之心,告訴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告訴自己要沿著自己明確的方向不斷建立連接、不斷奔跑,要有團隊合作之心,要勇敢和擁有智慧。從優秀的人身上總能夠學習到,我深刻的自知,以我的認知儲備和能力,還遠不能看出來科羅廖夫的全部的核心能力,相信隨著不斷的自我學習和迭代,一定對原來的人和事,會有更加深刻的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