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最終都會以實踐的方式展現出其力量。H老板富有激情的講演會鼓動大批A粉們更勤肯工作,B粉們更愿意花錢買他的產品;政治家們的言語會鼓動選民們為其舉旌吶喊;暢銷書作者的言語會產生反響,催生熱潮; 我的言語可能會讓學生喜愛或反感,讓上司褒獎或厭煩...
涉及雙方或多方的對話呢?應當也是如此,即使未產生任何結果,至少也說明其語的影響力為零,而不是空。
我很討厭嘴子,就是那種夸夸其談,卻在行為上鮮有作為的人(有時發現自己也是)。《關鍵對話》前八章鋪墊了那么多,終于在第九章到了蒂落瓜結的階段了:如何將對話轉變成行動和結果。這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但讀完之后還是稍有失望。并未有讓人眼前一亮之感。
作者建議:
- 1.首先要明確是否要做出決策,在決定后要避免錯誤期望和不作為兩種陷阱(我可能犯了前一條錯誤);決策的四種方式有點形式化的定義:命令式,顧問式,投票式,共識式。
- 2.決策執行環節,需要明確行動人,行動目標,行動時間,檢查方法。
今天的活動算是一個小案例。一個關系不錯的同學結婚,我們在本地的同學拉了一個群,在里面七嘴八舌地商討,幾點去,如何去,去干啥,隨多少分子,以后他應該少灑些狗糧...最終在昨天晚上十點多達成了關于交通的決定,在今天酒席開始前一個小時達成了關于分子錢的共識。這是典型的共識型決策,會話者的參與度高而效率低。
作者建議的第二點對教師在課堂上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