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你在開始因為種種原因落后于別人不少,于是你就開始糾結自己到底有沒有跑下去的必要,卻不努力去跑,于是被拉得更遠。這時,你望著遙遠的終點,感覺很絕望,都不想跑下去了。這時,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重點,也不去想別人,只看著自己的腳下跑——“管它呢,我先跑過這個小土丘再說。”就這樣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地跑,最終你一定會跑到終點線,那時你也許會發現,你并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錯的。所以,專注于你努力的過程而非最后的結果,為你認真學習了一個下午或認真做了一個實驗而不是最后考試的那個A或一個漂亮的實驗結果而表揚自己,你會發現完成工作其實不怎么難。
另外,專注于當下對拖延者來說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這里說的專注于當下,不是指專注于你現在腦子里的想法和情緒,而是專注于你現在在做的或選擇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比如覺得自己不開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網……然后就開始了拖延。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就像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就非要馬上得到不可一樣,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學實驗表明,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并非最佳策略,從長期角度上來講,它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想想因為玩樂休閑而拖延了工作后自己的負罪感和焦慮感就知道了。
在這個方面,我個人認為森田療法的理念是很適用的。具體而言,就是不去理會那些打攪你的情緒波動(比如對自己說:“你要郁悶就郁悶吧,不管你了。”然后就不理會了),順其自然,專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湖中,會泛起一圈圈漣漪,你若不理,湖面最終會自己平靜下來;倘若你過于注意那顆小石子,試圖把它撈出來,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波瀾,使湖面不得平靜。豆瓣那個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我覺得也是很有用的:把你當時因為一時情緒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網、玩游戲、看電影、看小說等等)記下來,告訴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后就專心工作,等到工作結束再去做記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為未來過度操心 也是專注當下的一個方面。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贅言了。
同時,對于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不滿,面對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對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于自責、痛苦等負面情緒中,客觀地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狀況,進而為以后做打算。這一點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馬拉松”的例子聯系起來,只有真正面對和接受了你落后于別人的事實,你才不會為“我想得第一可是卻落后別人那么多”之類的想法而糾結,進而才能以現實為基礎,踏踏實實地努力去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