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個猶太人,小時候在戰爭期間在宵禁時間沒能趕上回家,街上遇到一個德國軍官,心里非常害怕,覺得自己今天死定了。這個德國軍官詢問了他的情況,并給他些糖果,開車送他回去,還說自己也有個和他一樣大的兒子。這件事讓他的沖擊很大,所以從小立志去研究心理學。
作者認為人性是復雜的,最值得研究的是非理性的部分。
峰終定律:一個人評價這件東西的痛苦程度,最重要的看他峰值和結束時的感受,即過程忽略。
比如看一場電影的結尾如何,如何會影響你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為什么會出現峰終定律?為什么人會非理性呢?
因為人的大腦中有兩套系統,系統1快思考。是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無數下意識的反應的套路,比如扣紐扣,穿鞋,擠牙膏等。就是自動駕駛的狀態。
系統2慢思考,注意力轉移到復雜的大腦活動中來,例如復雜的運算,認真專注的去想一個問題。
當系統一無法解決某個問題時,會向系統二求助。系統二運作時,會有一個生理學的指標:瞳孔放大.會進入到專注的狀態,會屏蔽到其他別的信息。有個實驗叫~《消失的大猩猩》~當人們專注于熟投球的次數時,系統2會關閉其他的信息.屏幕出現大猩猩也看不到。
人的大腦有個特點,就是能不動腦就不動腦。《窮查理寶典》:如果你想把高爾夫球打得很好,你就不會任由自己的本能去打球,要通過專業的練習才可以。
如果你只用系統1自動駕駛,你學不會任何有難度的東西。比如非暴力溝通,高效演講都有第1步,第2步,第3步。憑本能來處理和他人的人際關系,你只能在原來的圈子里徘徊,你沒法升級。因為你的系統2沒有被調動,能不用腦就用不用腦是所有人的通病,用腦會消耗能量。
當一個人饑餓疲勞累了以后,沒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有種現象叫認知放松,如果你能給對方營造一個不需要調動系統2就能輕松這樣的環境他就更容易達到放松的狀態。比如押韻的格言,更有信服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心齊泰山移。如果這句話換成說當大多數人的想法一樣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很難流傳和說服他人。
熟悉的東西更容易被人相信。
曝光效應:當某個人,某句話,某樣事物頻繁出現,反復在我們面前曝光自己就會引發認知放松,進而更容易被判定為可信的,也叫純粹接觸效應。
生活中大量的人會找一個簡單問題替代復雜問題,啟發性偏見有很多,實際情況并不是那樣的,這就是人們的非理性。
錨定效應:比如超市每人限購10瓶,結果平均每人買了7瓶左右,之前沒有說限購的時候平均每人買不到三瓶。
人們往往會從簡單的現象,得出一個復雜問題的答案。
回歸均值:第2次表現和第1次并沒有因果關系。今天一個人受到表揚,他的表現很好。過了幾天表現的沒有那么好了,并不是說你表揚了他,就他驕傲了,是回歸均值。
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這會帶來過度自信和誤判。比如事后諸葛亮就是心理上的錯覺。這件事我早知道…這件事我早預見…
作者認為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個人職業測評與以后的發展毫無關系。試圖通過簡單化的指標來預測,未來所發生的事是不實際的。什么時候去相信專家的預測呢?在可預測有足夠規律可循的環境中,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和學習的環境中,是可以相信專家的。比如醫生,運動員,消防員等。
如何減少過度樂觀呢?事前驗尸可以抑制過度樂觀帶來的偏見。比如馬云開會討論阿里巴巴是怎樣倒閉的。預先設想慘敗結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由此來抑制樂觀偏見。
稟賦效應:當一個人擁有了某件東西,會給這件東西所帶來的附加值比以前大大提高。科學家做了一個試驗,給兩個員工12天假期和1萬塊錢怎么選擇?兩個員工不知道怎么選擇,最后拋硬幣決定。一周之后問兩個人所得是否愿意更換所得,兩個人都不愿意。比如買了房子之后,你會覺得特別的好住,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支持你買的房子。不管別人認為這房子是多么的不好。
心理賬戶是典型的非理性的,但是是真實存在的。炒股票時,人們喜歡賣賺了錢的股票,而不是賣掉虧損的股票。其實理性的應該是賣掉不賺錢的股票。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加有效的設計交易的結構。
在面臨失去的危險時,更多人愿意冒風險,厭惡風險會讓大多數人非理性選擇。當結果是正面時,決策者更愿意做確定的事,當結果是負面時,決策者更愿意賭一把。比如在法庭上要求索賠的一方更愿意接受調解,付錢的一方更愿意賭一把,因為在面臨得到和失去時,人們是完全不同的心理賬戶的反應。
當你能夠把自己了解的更豐富以后,我們會發現我們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我們知道了系統一和系統二可以避免走入人云亦云的困境,可以讓我們比其他人更清晰,更明白的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