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年都被要求做讀書筆記,那么你會做嗎?你肯定會說:誰不會做讀書筆記呀?嘿,別急,你可能還真的不會做。
你知道讀書筆記該關注哪些東西嗎?你知道讀書筆記怎么記嗎?當你的讀書筆記遇到問題了,你怎么解決?
或者:當你在記讀書筆記時,你知道你記得是什么嗎?
我覺得我們是時候該好好學習怎么記讀書筆記了。
〈1〉讀書筆記,到底該記哪些東西?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一書中提到了“三星篩選法”。所謂三星,就是根據書中內容的不同,分別標注一顆星、兩顆星和三顆星。
以前看書的時候,我一直不能很好的區分了解、熟悉和熟記之間的區別,以至于本來應該了解的東西,我卻花了太多的心思去熟記,而那些需要熟記的東西,我卻僅僅做到了了解。這樣就有點抓小放大,結果必然不盡如人意。
作者今天教給我們的“三星閱讀法”可以讓我們非常明白的,知道哪些東西是了解,哪些東西需要我們去熟記。
一顆星:當你第一次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里面必定會有很多知識點,是你所不熟悉的;當然也有一些敘述的東西,不需要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去看。所以,你就可以用一顆星把你所要關注的點給標記下來,剔除那些沒有必要的敘述性的語言。
二顆星:第二遍重讀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讀全本書了,而只需要讀那些標注過的一顆星的位置。然后把對你有所感悟東西標注成二顆星,而剔除那些你已經熟悉了的、沒有帶給你新思考的內容。
三顆星:最后一次閱讀,內容就非常少了,因為整體是把書越讀越薄的過程,所以最后一遍你需要關注的是那些二顆星的位置,然后把你覺得非常重要的,對你的思想有所顛覆和對你的行為有所糾正的語言標注成三顆星,最后把這些作為本書的精華而記下來。
〈2〉讀書筆記,到底該怎么記?
在講述作者方法之前,我先說一下我自己。我比較喜歡記讀書筆記,但是我的讀書筆記很亂。因為想記的東西太多,因為沒有想好自己需要的東西是什么,因為沒有對整本書做好整體的把握,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句話很好,我喜歡”,所以我要記下來。這樣就沒有養成自己有條理地記筆記的習慣。
作者在書中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夾心餅干式”的讀書筆記法。我覺得這種方法對我來說非常實用。
夾心餅干分為三層。
上層是我們記錄讀書筆記的簡單信息,就是你在什么時候,看的什么書,作者是誰。作為讀書筆記的一種簡單信息,這樣有利于我們回顧讀書筆記時可以很快想起自己當時做讀書筆記時的心情和場景。
中間的夾心是比較重要的,也是比較簡單的,就是把書中你所喜歡的東西摘抄下來,具體的摘抄內容,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知識的欠缺來記錄,或者根據作者為我們所提供的三個點來記錄。
一是客觀知識點,也就是你不曾掌握的知識,但以后可能用到或者你對此很感興趣。
二是能夠給你帶來啟發或者引發聯想的內容。
三是能顛覆你固有觀念的觀點。如果觀念都被挑戰了,這樣的內容太值得標注出來好好思考一下。
下層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你吃到下層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在你的嘴里或者胃里進行融合了。所以下層就是把書中的觀點與你自己的生活場景或者工作經驗進行聯系,然后產生你自己的觀點。
這是一個升華的過程,也是我們讀書的最重要作用——為自己所用。
當然我覺得針對這一點,不要只對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行延伸和評論,反而應該對那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可用來補充自己的觀點和知識點進行整理、總結和延伸閱讀,只有做到這樣才更有助于我們的成長。呆在舒適區的努力成長會比較慢,跳出舒適區,真正的做到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比較快速的掌握一些新東西。
〈3〉讀書筆記,遇到問題怎么解決?
我們做讀書筆記所遇到的問題無非有兩種,一是記得太多,二是記得太少。
當你記得太多的時候,可能因為你沒有對所有的知識點進行細致的劃分,一股腦兒的全部拿來了。這個時候你需要冷靜一下,把書放一段時間后再重讀。這樣你就能夠客觀的分析出哪些知識點才是你所需要的,而那些不需要的東西你就可以剔除掉,這樣你所記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而那些精華也在你認識的逐步加深中被提煉了出來。
另一種情況就是記得太少。我們讀書的目的當然不是把全本書都記住,哪怕邂逅其中百分之一的東西,或者僅僅是遇到一句話,那么我們也就沒有白讀,你的時間沒有白白浪費。所以,少并不是問題,或許這本書對你來說太熟悉了,你根本不需要記錄什么。但是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讀的太粗,而沒有注意到其中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和知識點,那么你也可以進行重讀,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筆記。
所我一直覺得書不是讀一遍就可以了,應該是常讀常新的過程。有很多書值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閱讀,去翻閱,去從中汲取一些精華。
運用好讀書筆記這個槳,可以讓你在書的海洋里航行得更好。
感謝剽悍一只貓話題組!
參考書目:《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日] 奧野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