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堂吉訶德》的作者全名叫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1547年生于西班牙,當過海軍、軍需官和稅務官,被綁架過,還坐過牢。塞萬提斯的文學生涯非常坎坷,寫的其他作品都沒有什么反響,到《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那年,他已經58歲了。這部作品幫助他迅速成名,他也從外省搬到了馬德里。
之后的十幾年里,他潛心創作這部巨著的第二部分。因為有人冒充他的名字出書,他憤而修改了一部分寫作計劃,在《堂吉訶德》的第二部分里,他的寫作方向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變得更有同情心,使堂吉訶德這個喜劇人物的身上散發出悲劇英雄的光芒。
塞萬提斯在1616年去世,他去世的那天,莎士比亞也離開了人間。這兩位文學巨匠雖然未曾謀面,卻共同為歐洲后世的文學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塞萬提斯被西班牙人尊為最偉大的作家,今天西班牙政府的文化傳播機構塞萬提斯學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關于本書
這本書輕松易讀,詼諧幽默,最重要的是創造了堂吉訶德和桑丘兩個在歷史上長久流傳的文學形象。這兩個形象的魅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反而愈發煥發出光芒,讓人們感受到作者在諷刺背后隱藏的悲劇感和同情心。至今,任何人在談到這本書的時候,都不能簡單地說自己已經理解了它。
核心內容
《堂吉訶德》被認為是歐洲第一部現代小說。它高超的文學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與之前的中世紀小說有非常明顯的區別,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人們在其中不但可以獲得娛樂,也能夠體會到它深厚的文學性。它涉及了理想、愛情、自我、真實等問題,并且對它們做出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堂吉訶德》為歐洲小說確立了非常高的起點,在寫作技術的深度和廣度上,至今都罕有作品能與之比肩。
一、《堂吉訶德》是歐洲第一部現代小說,后世的許多作家和文學作品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堂吉訶德》譯成中文以后有一千頁左右,篇幅甚至是很多長篇小說的幾倍多。在后代作家的心目中,《堂吉訶德》是歐洲小說真正邁入正途的標志,這并不是說它只是開了一個好頭。即使在今天看來,這部巨著的光輝依然在閃耀,并且隨著時代的變換而衍生出新的價值來。作者塞萬提斯的人生非常坎坷,但是他追求文學價值的心情從來不曾磨滅。他幾乎是在沒有前人參考的情況下,憑借一己之力走出了一條偉大的道路。他去世前也沒能想到,這部小說已經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地球上的每個國家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堂吉訶德”。人們從中不斷汲取到新的精神價值,而類似堂吉訶德的人物也不斷在不同的作品中重生。
二、《堂吉訶德》講的雖然也是騎士的故事,但是跟之前的騎士小說比起來,塞萬提斯在書中探討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等非常有思想深度的問題。
在《堂吉訶德》誕生之前,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史詩代表了歐洲文學價值的最高峰。此后,在漫長的中世紀里,不同的國家都相繼誕生了騎士小說。這種小說是史詩的一種變體,卻沒能再現史詩的文學價值。相比史詩,騎士小說的幻想性質太強。在史詩中,英雄通常是為了非常崇高的目標,例如家國命運或者宗教去獻身。這種冒險是非常艱辛的,主人公要通過嚴酷的自然界和強大的敵人的雙重考驗,而騎士小說的主人公不但處處逢兇化吉,而且武功高強天下無敵,最終都能抱得美人歸。騎士小說的流行程度和不切實際,堪比當代的網絡爽文。《堂吉訶德》的誕生,大大打擊了騎士小說的不正之風。
三、《堂吉訶德》通過騎士堂吉訶德和仆人桑丘的冒險經歷,嘲笑了騎士小說的惡劣影響。
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太富裕的鄉紳,住在西班牙的中部地區。他酷愛閱讀騎士小說,在這方面稱得上非常淵博。有一天他決定模仿騎士小說中的主人公出門冒險,還找到了同村的農民桑丘來當仆從。但是他既沒有高強的武功,也不太懂人情世故,因此在冒險過程中,出過很多洋相。他的冒險模式模仿了騎士小說中的套路,一方面要在戰斗中勝利,一方面還要贏得心上人的芳心。但是他的騎士身份和心上人實際上都不存在,完全是他幻想中的產物。他的幻想遭遇現實世界一次一次冷酷的打擊,一開始我們看他覺得好笑滑稽,但慢慢地就會發現世界的殘酷。作者在描寫堂吉訶德的冒險的時候,對于讀者的身份也有深刻的思考。實際上堂吉訶德就是一個小說讀者,他對于真實的判定出現了偏差,而我們在閱讀堂吉訶德的冒險的時候,應當慎之又慎,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成為他那樣對于任何虛構都深信不疑的讀者。堂吉訶德對于挫折的接受能力完全不像他這個年齡的人,所以我們只能認為,這是作者的獨特設定,好讓我們慢慢意識到,我們應該成為比堂吉訶德更好的讀者。
堂吉訶德一共有兩次大的冒險,第一次冒險像是無目的的漫游,從道路到旅店,再到山野,他都借助環境來完成自己的幻想。他遭遇了風車、羊群、強盜和其他路人,在他的世界觀里,這些人或者事物都帶有魔法,他要打敗巨人和魔法師來匡扶正義。無論他遭遇怎樣的失敗,他都絲毫未曾喪失勇氣和榮譽感。我們看到他的路線從村莊周圍一步步走向山中荒蕪之地,遠離人類世界。他讓桑丘去給心上人杜爾西內婭送信,結果糊涂的桑丘根本就沒有拿信,走到半路遇到了堂吉訶德的朋友們,他們正在尋找這個幾乎發了瘋的騎士。于是桑丘回來一頓胡編亂造,而朋友們也順勢哄騙,最終堂吉訶德終于答應返回家鄉。這個時候他已經傷痕累累,休養了好一陣才恢復過來。
在第二部中,堂吉訶德為了去見心上人再次出發。他的朋友們發現攔不住他冒險的意愿,只有讓他在冒險中吃足夠多的虧才能意識到騎士理想的虛妄。他和桑丘來到了杜爾西內婭的村子,桑丘一頓亂指,堂吉訶德發現他的心上人居然是個騎驢子的村姑,并且滿嘴蒜味。他當即認為這是魔法師下了詛咒,于是改道去尋求解除詛咒的辦法。他的朋友假扮成一個挑釁的騎士,打算打敗堂吉訶德,好讓他心甘情愿地回家。但是老騎士運氣很好,居然打敗了挑釁者,因此冒險得以持續。直到小說快結尾處,假冒的騎士再次出現,才真正達到了目的。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堂吉訶德遇到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女公爵,她想盡各種辦法迎合堂吉訶德的世界觀,目的是設計出相應的陰謀折磨他,好在一邊取樂。最終堂吉訶德在敗北以后返回家鄉,他也相信自己的心上人得到了救贖。他在回家之后頓悟,發現騎士小說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久之后死去。他的親屬和桑丘這些看重實際利益的人,都從他的遺產里得到了好處。
四、就文學性而言,《堂吉訶德》為什么能夠得到如此崇高的評價,原因很多,這里只列三條。
1.人物生動。
堂吉訶德和桑丘是非常容易被記住的文學形象。在此之前,文學史上從未有過如此鮮明又富有內涵的人物,并且這兩個形象是平民的、反英雄的,雖然幻想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堂吉訶德也沒有什么貴族血統。他的行為荒誕得可笑,但是仔細閱讀之后,又會發現這個人物并非像通常的喜劇故事里那樣是一個丑角。這是作者深刻洞悉人性之后,才能創造出來的有血有肉的角色。這個人物歷經數百年,即使只讀過小說中大戰風車的一個片段,也會對這個人物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內涵深厚。
《堂吉訶德》具有很好的娛樂性,但在娛樂性的背后隱藏著作者深刻的思想內涵。比如讀者和文本的關系,堂吉訶德是讀者,我們也是讀者,我們應該相信文本,還是應該相信經驗?這并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同時,小說還涉及了真實性、愛情、自我等等非常具有現代性的話題。在愛情的問題上,堂吉訶德的行為是具有先鋒性的,他在有愛情之前,就選擇了心上人。這里提出的問題是,你怎么能知道愛情不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結果呢?愛情的前提是對對象進行主動美化嗎?在自我問題上,堂吉訶德無疑是主動想要成為理想中的自我的。這種追求是高尚的,可是到了一定程度,就陷入了荒謬。這又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的一次挑戰。正是這些隱藏在喜劇背后的思考,使得《堂吉訶德》有別于一般的諷刺小說,具備了深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3.最后一點,《堂吉訶德》是一本非常復雜的小說。
它甚至衍生出兩種閱讀方式,讀者里有偏向堂吉訶德的,也有偏向桑丘的。堂吉訶德派認為,他是最了不起的浪漫主義者,是最勇敢的人,是一切無聊的敵人。在一個粗俗并缺乏浪漫的世界里,像他這樣的人不可避免地會變得精神失常。另一部分人則是桑丘派,在堂吉訶德高尚的瘋狂面前,桑丘表現出低下的愚蠢。但隨著小說的進程,我們發現,實際上桑丘更加尊重常識,更加知道,自己的邊界在什么地方。讀者們可以在小說的框架內“站隊”,但實際上這種站隊是艱難的選擇,因為要在這兩個人物之間分出是非,是很困難的事。后代的作家受到塞萬提斯的影響,對這個故事進行重新的創作時,往往只選擇其中一個視角。比如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在用桑丘的眼光,寫了一個可笑的女性堂吉訶德的故事。
金句
1.堂吉訶德最大的能力就是想象,把沒有想成有的,把壞的想成好的。要是別人扛過他開始那股瘋勁兒,他實際上誰都打不過。總的來說,他有點兒瘋癲,又有點兒孩子氣。
2.在這本書設定的環境里,人群對于堂吉訶德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但凡他的勝利,著筆都不多,但只要他被別人毆打或者捉弄,作者就會樂此不疲地展現給我們看,似乎相信場面越熱鬧,讀者就會越感到興奮。如果說在風車大戰中,他是被物理世界的規律打得人仰馬翻,那么在旅店里,他就是被人類社會揍得頭破血流。
3.在小說發表十年后,堂吉訶德已經足夠有名,他從虛構形象到活人之間的距離已經無限縮小。不再是堂吉訶德向著世界冒險,而是這個殘忍的世界認出了他,不懷好意地向他聚攏過來。而這種嫌疑,是我們這些在閱讀第一部的時候哈哈大笑的讀者也難以避免的。
4.柏拉圖是反藝術的,當然也是反小說的。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覺得,文藝作品無關真理,它只是描述,并且它傾向于培養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殘理性的部分。這個論調和小說中的神甫、理發師乃至很多人的觀點完全一致,因此他們在面對堂吉訶德的幻想時,自認為是理性的化身,這讓他們顯得非常殘酷。
5.自我是什么?真實是什么?愛情是什么?在這本書中,塞萬提斯都觸及到了這些概念的邊界,他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發現,再往前走一步,就會脫離安全區,進入全新陌生的領域了。在那里,這些日常中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可能會遭到放肆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