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沒有怎么讀過歷史書,從有聲小說聽過《明朝那些事兒》,但是聽過也就聽過了,沒有什么印象,這一次讀《朱元璋傳》深深地打動了我,被張宏杰老師的知識修養和認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對明朝的開國先祖朱元璋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來說一下這本書《朱元璋傳》。
我理解這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來介紹朱元璋,第一部分是朱元璋的創業史,也就是如何成為皇帝,第二部分是朱元璋的管理史,也就是朱元璋如何做皇帝,如何開創明朝近三百年的管理體系,改變中國的歷史走向。
我今天來講一下朱元璋的創業史,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父親叫朱五四,他的爺爺叫朱初一,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的出身有多么貧窮,窮到連名字都是以數字為主,書中對他們這個階層的定義叫“赤貧”。
朱元璋的祖輩全是農民,在當時的元朝統治下農民賦稅極重,書中記載當時國家正式規定的稅收比例已經超過了勞動力生產額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各地政府的層層加稅、地主階級的剝削、每個家庭的正常開銷,一般狀況下中國農民每年產品的剩余率不會超過百分之五,而同期英國農民的產品剩余率是百分之二十六,可想而知,當時中國農民和外國農民的貧富差距有多大。
然而,這還是年頭好的時候,古時候農民是靠天吃飯的,旱災、水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不計其數,環境惡化嚴重,以朱元璋家鄉鳳陽縣為例,平均每四年就要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旱澇災害,為了躲避自然災害,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一生中,一共搬了七次家,每次搬家都不會生活超過十年,直到1343年,鳳陽縣鬧災,六十四歲的朱五四實在逃不動了,病倒在了家里。也是在這場災難中朱家九口人中只剩下了四口,算上災荒之前去世的家人,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那時朱元璋只有16歲,為了活著他去皇覺寺當了和尚。
半饑半飽的寺廟生活雖然辛苦,但是好過原來的忍饑挨餓,可悲的事這樣的好日子只過了五十天,寺廟也因為饑荒而宣布封倉,朱元璋走上了乞討之路。
這一場大饑荒完全改變了朱元璋的人生,原本他是家里的孩子、官府的子民、寺廟的和尚,他受到官僚的層層控制、宗族制度的嚴密約束、鄉規民約的不斷教化,但是他走出寺廟出去乞討的那一刻,這些對于他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只想活著,其他的都無所謂,沒有性命就什么都沒有了,在乞討的生活中他學會了開口要飯、念佛號打短工、打架偷盜,他搶過比他更饑餓的人的糧食,他替人背過尸體,他掘過墳盜過墓,他完全了改變了他的性格,從以前的怯懦膽小、純真樸實變成了大膽狡黠、冷酷無情,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去,然而這些性格的變化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未來,也改變了中國的未來。就這樣流浪乞討了三年,災荒已過,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覺寺繼續做和尚。
當時的大元帝國政治動蕩,平均不到五年就會發生一次政變,統治集團忙于內斗,對民生大計無心過問,百姓們民不聊生,直到1351年韓山童、劉福山等人率三千白蓮教眾斬白馬烏牛起事,起義軍頭裹紅巾,身穿赤衣,人稱“紅巾軍”。隨即各地大多揭竿起義,1352年,朱元璋所在的濠州也出現了紅巾軍,當時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就在這支紅巾軍占領的勢力范圍,那時紅巾軍三天兩頭去寺廟里搜糧食找吃的,而元軍又在附近駐扎,元軍不敢與紅巾軍正面交鋒,只能各處搶劫,抓附近的村民胡亂上報給朝廷報功領賞,朱元璋當時不想起義也不想被元軍抓去邀功,只能天天躲到山里避難,有一天從山里回來發現廟都被燒了,他忍饑挨餓的躲藏了起來,后來意外收到了鄰村的一個哥們的紙條邀他去一起起義,但他還是沒有想去參軍,直到后來有人向官府舉報他和起義軍勾結,他才被逼無奈的走上了起義之路。
就這樣朱元璋參加了濠州的紅巾軍,這支紅巾軍的元帥叫做郭子興,朱元璋身上沉著冷靜、條理清晰、做事縝密的優點讓郭子興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郭子興對朱元璋逐漸委以重任,軍中重要的事情都會聽取朱元璋的意見,最后也把自己的干女兒馬氏許配給了朱元璋,這個赤貧農民的兒子,從流浪漢、和尚,成為了起義軍的元帥干女婿。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二十六歲時,朱元璋回鄉募兵,十天時間他招募了七百人,他從中挑選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親兵護衛,而明朝大名鼎鼎的徐達、周德興、郭英等眾多開國元勛都是出自朱元璋的這批親兵之中。之后朱元璋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離開濠州、向南發展、攻下滁州,隊伍發展到三萬人,逐漸成為了郭子興手下的第一號人物。
二十八歲時,郭子興去世,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和他的小舅子張天祜與朱元璋爭奪軍權,這兩人不學無術,沒有真本領,朱元璋還是這支郭家軍的實際主帥,并率軍攻占了太平、集慶等地,為了隊伍的真正統一,朱元璋用借刀殺人之技除去了郭張二人,改集慶為應天,而這支郭家軍也就徹底成了朱家軍。
三十歲時,朱元璋連續攻占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根據地。
三十一歲三十二歲兩年,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根據地擴展一倍,與陳友諒、張士誠并肩成為江南三巨頭。
三十三、三十四歲這兩年,他兩次擊退陳友諒的進攻。
三十五、三十六歲這兩年,朱元璋由守轉攻,在鄱陽湖大戰中擊敗自己進軍帝位上的最大對手陳友諒。
四十歲這年,經過三年征戰,他消滅了另一個勁敵張士誠,江南已經為他所有。
四十一歲,徐達北伐成功,元帝北逃,朱元璋在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二十五歲之前,朱元璋一直沉淪于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從二十五歲之后,朱元璋如一支一路上漲的績優股,直沖云霄,走上中國式成功的巔峰。探尋其中原因,你可能覺得是因為朱元璋的狡猾機變?戰略戰術?遠見卓識?然而,那些游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比起首鼠兩端,兇殘厚黑,朱元璋并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術戰略,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朱元璋之所以在群雄中脫穎而出,張宏杰老師給出了以下原因。
第一、朱元璋善于爭取人心、軍心。
在戰爭時代,他對百姓擺出了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爭取人心的重要性,也深知決定人心項背的因素是軍隊的紀律,所以他攻城后禁止士兵燒殺搶掠,不欺負百姓,與百姓兩廂安寧。他對自己和親人同樣要求,他的親侄子朱文正就是因為恃親恃功,胡作非為而被朱元璋活活打死。
他改變糧食問題,實行“大生產運動”“屯田”制度,減輕農民負擔,登記百姓地產,平分地主土地,改善百姓生活。得到百姓的絕對認可。
爭取民心的同時,他還極力收買對手的“軍心”,他釋放俘虜,大造政治攻勢,對敵軍降將委以任用,寬大仁慈,使民心所向,受到人民極力擁護。
第二、他對待知識分子的策略。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一方面,她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識分子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她們的粗豪氣質又與知識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識分子的酸文假醋。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后多是以殺了之,但朱元璋卻不一樣,戰爭年代,他十分重視讀書人。
朱元璋認為讀書人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他給讀書人極大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的好,盡力招攬,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的讀書人,讀書人大多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因此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
第三、大局觀良好,善于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大關鍵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占南京,開辟了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的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如果不是準確判斷了張士誠的短視懦弱,也就沒有了后來的百年霸業;三是南略北伐,穩扎穩打地消滅北元。在三個大關鍵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后,諸者輕,諸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他高明了利用了天時地利,在亂局中長袖善舞,最終戰勝了敵人成就了霸業。這都是他大局觀良好,善于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的體現。
以上就是朱元璋創業史的簡單概括,他從一個平凡的底層農家少年走向中國的權利巔峰,但中國的農民不止千萬,幾千年來走向權利巔峰的也只有朱元璋和劉邦兩人,朱元璋的成功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但更多的原因是他三年流浪生活對于他性格的轉變,一個本分的農民孩子從一塊土坷垃似的礦石煉成了一塊烏黑的生鐵,使他的身體與心靈同樣變得堅硬冷酷,而隨后的戰爭生涯則似血與火的熔爐,使朱元璋百煉成鋼。
柴靜曾寫道:朱元璋是成功者,他從乞丐到開國皇帝,登上了中國式成功的頂峰。朱元璋是失敗者,以奴性統治國家,打斷中國人的脊梁,成為中國文化劣根性的元兇。
朱元璋的創業史是他的成功史,而他的管理史卻是他的失敗史,要想知道朱元璋的管理為什么失敗,為什么被成為中國文化劣根性的元兇,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