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一
前天下午,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兒子在發燒,現在趴在桌子上,讓我們帶孩子看醫生,把孩子接回去。
我馬上趕過去,把兒子帶到就近的診所,一量體溫,竟然達到38.5度。吃藥、物理降溫,溫度有所降低。本以為正常了,不料到夜間又達到了39度多。吃藥、物理降溫......到凌晨4點多基本穩定了,我和愛人基本累趴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愛人給予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不時的給他喝水、摸額頭、量體溫、用溫水擦洗全身,不時的詢問,還破天荒的讓他和我們睡在一起,而我們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不敢合眼。
女兒看到這個情況,以為我們疏遠了她,竟然也說自己不舒服,好像也生病了。我趕忙去摸女兒額頭、肚皮,經確認,女兒什么毛病也沒有。這時,我明白了,女兒不是生病了,而是感覺父母把愛全傾注在哥哥那里了,她被冷落了。
二
女兒的表現讓我想起了自己童年記憶中對父親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在我大約5歲時,有一天我生病了,好象也是高燒。為了給我看病,父親背著我翻山越嶺去看村里的赤腳醫生,我趴在父親的背上很溫暖。
我6歲時,父親去世了。因當時年齡太小,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現在只有通過相片才能回想起他的模樣。但父親不辭辛苦背著我找赤腳醫生看病的一幕時常縈繞心頭,成為父親生前留給我的最溫暖回憶。
三
記得村子里有一個玩伴說,他小時候最想生病:因為病了就能提很多要求,可以買喜歡的東西,吃自己最想吃的東西,可以撒嬌,讓媽媽一直陪著自己......
四
我看過一個報道:一個留守兒童經常在上學期間“生病”,他“生病”時表現非常痛苦,但當老師讓遠在另一個市區的父母趕過來,父母帶其到醫院檢查后,卻查不出什么毛病。老師和父母都很困惑。
后來,老師讓他最好的玩伴與他秘密溝通時得知:他經常生病是因為只想讓父母回來陪他。他的父母知道后很難過,毅然放棄在外地的打拼回家務農。當他們一家團圓后,兒子再也沒有生過類似的病。
另外,還看過一個心理咨詢的故事:一個職場女白骨精一遇到比較重大的工作挑戰后就會生病,到醫院后也查不出病因,往往是住了幾天院后就好了。在住院期間,親朋好友、領導、同事和下屬一般都會慰問(至少是電話、短信、微信)。
這種事發生過多次后,她自己也感覺奇怪,于是就找了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經過詳細詢問得知,原來她小的時候也經常“生病”,每次“生病”后,父母都會百般呵護、無微不至,她感覺很溫暖。心理醫生經分析認為,她現在經常“生病”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情感上的額外關懷。后來,她有意識的按心理醫生給予的技巧去調整,那種現象逐漸減少,后來再也沒有出現。
五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了一個現象:有的孩子有一種錯覺:覺得生病很好,因為可以得到平時得不到的東西,甚至得到超乎尋常的愛與陪伴。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了一個概念-----童年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Dr. Jonice 將其定義為:一種由于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父母足夠的認可、接納、和回應,孩子便學會了去隱藏或者壓抑他們的真實感受,情感忽視的負面影響就發生了。
同“原生家庭”緊密關系的那些依戀關系、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相比,CEN極其隱秘。Dr. Jonice 認為 CEN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里找得到映照和反饋,從而健康成長,面對更多的挑戰。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反饋。在一個人最應去了解、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年齡,他失去了來自父母和外界的積極反饋。那么,他本應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廈”:關于自我,自信,信任,愛……都在建造的過程中受損,甚至坍塌。
六
既然“童年情感忽視”的影響如此嚴重,那么作為父母,我們應如何規避這種現象的出現呢?我個人有以下不成熟的思考:
1.首先要分析下自己的性格,判斷屬于什么樣的性格特質
在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比較好用的性格測評工具:DISC。DISC是一種研究人行為傾向性的理論,主要用于提升對人的敏感度。此理論的提出者是威廉.馬斯頓博士,也是美國白宮測謊儀的發明者。DISCS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行為的傾向性,讓使用者更好的管理自己和影響他人。
它主要通過以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個維度是看這個人主要是“關注人”還是“關注事”?另一個維度是看這個人是表達方式是“直接”還是“間接”,由此分成了D\I\S\C四種不同的性格特質(詳見下圖)。
2.根據自己的性格特質學會調適自己的情感維度,提升自己對孩子的敏感度。
比如,經過專業測試,自己的D、C特質比較多,這種特質天生就是關注事比較多、關注人比較少,那么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個性特質后,在平時調適自己關注人的能力。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
(1)當孩子感到傷心難過,關心一下:“寶貝,你怎么了?”
(2)當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3)當孩子要表達欲望時,詢問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4)當孩子從學校回來后情緒低落,問一聲:“今天在學校里,是不是有什么不開心的事?”
3.可以嘗試使用聚焦式對話法與孩子溝通
聚焦式對話簡稱ORID,其實質就是提問技術,其初衷是通過提問讓參與者更深層次理解工作或生活的含義,幫助他人一起思考,最終達成共識形成行動方案。
其包含四個方面:
1.客觀層面(Objective)強調客觀事實——知
2.體驗層面(Reflective)問詢基于事實的主觀感受——感
3.理解層面(interpretive)轉述問題對自己的意義和影響——悟
4.決定層面(decisional)達成共識建立下一步行動計劃——行
我來舉個例子:
背景——兒子數學沒考好,爸爸用ORID引導其進行自我改善
Q1:這次數學你具體得分是怎么樣的?(objective客觀)
Q2:你覺得數學課上老師講的東西你喜歡嗎?(reflective感受)
Q3:你覺得這次數學考試中你存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么(interpretive理解)
Q4:這次考完以后你接下來如何調整學習數學的方法?該怎么做?(decisional決定)
通過這種對話方式挖掘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情緒狀態從負向轉向正向。
4.生病時給予正確的陪伴與關系,提高親子關系高效時刻
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身體上的不舒適,會讓孩子的情緒低落,性格也會變得敏感,他們也更容易哭鬧和使小性子,甚至表現出“退行”的行為。比如5,6歲的孩子突然變得粘人、要大人喂、很久未尿床的孩子突然尿床等,這都是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關注的信號。這時候父母的陪伴就如一個個放大鏡,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也是翻倍的,過程中的細節都能成為孩子日后回味的溫馨時刻,也是親子關系的見證,會影響著孩子成年后跟父母的情感。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給予正確的陪伴與關愛,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5.最后,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多陪伴!多陪伴!多陪伴!
我們不僅在孩子生病時多陪伴,平時的陪伴更重要,因為它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與成長。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放下一些無效的交際和不太重要的與應酬,放下手機,聽聽孩子的心聲,想想孩子的情感需求,增強對孩子的敏感度,拒絕孩子“童年情感忽視”現象的出現,愛我們的孩子吧!
我想,如果你做到以上幾點,那么,我們的孩子就不會養成“喜歡生病”的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