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2017年已經快走完一半了,越長大越能明顯體會到什么是歲月如梭。好在,過去的這幾個月都沒有白費,我拿到了駕照,換了個工作的地方,開始學著調節自己的心情,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就像十里春風掩蓋了蟲蠅滋生一樣,我試著用表面的平和掩飾心底的不安。有時候害怕到怯懦,就如兒時剛學走路,貼在墻角遲遲不敢邁出一步,怕摔跤、怕丟人、怕倒下了再也站不起來,所以想著,等等,再等等,等我準備好了再出發吧。
可是,很多事情是不等人的。
所以很多時候,我就像被一只無形的手推進一個黑洞,我站在那里,看到所有在乎的不在乎的,屬于我的不屬于我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從我身邊飛馳而過,而我什么也抓不到。
我想,每個在成長的人應該都體會過這種無力感。
去往新目的地的前一天,我在家看完了一部電影《成長邊緣》(The Edge of Seventeen)。最初看到這部電影的原名時,我突然想到一句話: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十七歲的人。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腦海里浮現的一句話卻是:沒有人長不大,但是每個階段的我們都不會停止成長。
成長是什么呢?
在我看來,成長不僅是長高、長壯,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體悟和變化,是煉心,是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是承認自己不是蓋世英雄,也沒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是承認我們其實就是個loser,但是依然要坦然地堅定地走下去。
而《成長邊緣》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成長”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娜丁是一個性格古怪、孤僻、不合群又少年老成的姑娘,她只有一個好朋友克里斯塔,除了兩個人的圈子,她在哪都顯得格格不入。娜丁的哥哥達里安英俊、帥氣、陽光開朗,他的存在更襯得娜丁憤世嫉俗,處處不如人。娜丁原本以為自己只要擁有和克里斯塔的友誼,就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然而克里斯塔和哥哥達里安相愛了,而她喜歡一個男生卻不敢去告白,這讓她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和拋棄。從此以后,娜丁開始越來越叛逆,好像在心里蓋了一個火葬場,在“喪”的路上越走越遠。
最后,這場“青春期的鬧劇”以追男神的美夢破碎為轉折點,娜丁終于明白誰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人,她試著接受那個充滿矛盾和缺點的自己,求得朋友與家人的原諒,學會與世界和解。
看過太多講“白日夢”的青春電影,偶然看到這部從細節出發關注個人內心成長的青春電影,簡直讓人耳目一新。看完電影在豆瓣上翻看各種影評,看到網友Ann的評論,“青春的痛苦里都以為自己的suffer獨一無二,其實早日認清自己早日和世界和解才是正途。”
這句話太戳人心。
實際上何止青春期呢,各個階段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覺得自己的suffer獨一無二,覺得生活虧欠自己很多,于是痛苦不已,畫地為牢,自我折磨。其實轉念想想,承認自己是個平凡人,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能,承認不是每一個夢想都是萌芽的種子,承認自己其實就是個loser,就這么難嗎?
我知道,這的確很難。
但是,如果你努力去做到了,整個人生都會豁然開朗吧。
畢竟,起點越低,越能體會到階段性成長的成就感。早日與世界和解,世界才能對你溫柔以待。
我一直在學著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試著去掉棱角,做一個溫和的人。我希望,你們也能和我一樣。
電影中也的確有這樣一個“溫和”卻不失力量的人,他是娜丁的歷史老師,也是她心中像父親一樣可靠的人。面對娜丁的每一次“崩潰”,他既沒有批評教育,也沒有鄙視嘲笑,而是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來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娜丁。
我喜歡這樣的人,萬事萬物帶著棱角帶著刺戳向他,他像水一樣包容接納,將這棱角這刺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盔甲也是靈魂的香氣。
《成長邊緣》是一部看完心情會很好的電影,既讓你感慨青春萬歲,也讓你思考要怎么度過每一段人生的“青春期”。而它帶給我的感悟是,無論何時,如果生活給了你一記直拳,你別忘了給自己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