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想混個畢業,就不必在這篇文章上浪費時間了;但如果恰好你也跟我一樣認真對待,想盡己所能完成好畢業設計,也許我的經歷和教訓會有所幫助。
1. 選題階段
選題對一個畢設或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是決定畢設方向的指南針。在這個階段包括指導老師的選擇、選擇畢設題目和完成開題報告三個部分。
指導老師一般會選擇自己研究方向里的內容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對于有明顯好惡方向的人來說,一定要提前了解老師的研究方向和興趣點。選擇老師時,還應該考慮老師的“風格”是否適合自己。一般而言,對學生的自覺程度要求比較高的老師和不太重視本科生畢業設計的老師會成為傳說中的“好老師”,而認真負責、要求嚴格的老師往往變成了學生口中評價較低的老師。在選擇指導老師時,自己不太自覺,實際的能力也比較一般的同學最好還是選擇一個嚴格負責的老師,在完成畢業設計后你的專業知識會得到比較好的鞏固,也許還能培養出比較好的學習或工作習慣。
一般情況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不會特別新穎,有的時候會出現多年的題目相近的情況。為了避免拿到老題,同時自己也確實有一個想要更深入完成的方案,在同指導老師交流過后,我的畢業設計題目就被定為自己的一個創新想法。這個題目本身很寬泛,作為一型裝備的方案設計,設計的詳細程度直接決定了我畢設的工作量(這個詞請一定要深刻地記在心里,在最后評分時候,工作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師給分高低的指標)。
其實在完成選題的同時,心里基本就要有開題報告的大致內容了。所謂開題報告,就是要明確自己畢業設計的具體內容,包括研究背景及意義,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擬采用的技術方案及措施,進度安排等。當然,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閱讀文獻(真的是超級重要!!!)。
閱讀文獻這件事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首先,對于一個沒寫過論文(別說你在某某課結課時寫過幾千字的論文,它是個什么樣子的文章咱們心里都清楚)的本科生來說,我的建議是先找到一篇跟你選擇的題目類似或者設計類型相近的碩士論文,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會十分順利,選擇的標準主要有兩個:
①對象的一致。你的畢設里研究的對象最好與碩士論文里的一致,這樣可以更有“代入感”,更容易學習和模仿。
②研究內容的相近。具體到我的專業里,如果是做“總布置設計”,就盡量找總布置設計的論文,如果是做“結構強度校核”,就應該找包含這部分內容的論文。
其次,畢業設計是需要大量的知識來奠定基礎的,這里的知識主要來自于各種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這一類論文比較短小,每篇都只具體談論某一個點。為了完成一個畢業設計,往往需要數十篇這類論文提供支撐,包括畢業設計的研究現狀、意義和背景、研究方法等等。
可以說,其實選題階段才是最為重要的,當選題階段完成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只用按部就班往前推進了。而就在剛剛,答辯結束后的第五天,根據答辯組老師修改意見完成最終版論文后的第三天,我又看了看我之前提交的開題報告。不得不說自己畢業設計完成地不太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于沒有做到“不忘初心”,如果完全按照自己之前擬定的技術路線圖(即按照怎樣的先后順序完成畢業設計)進行,也不至于會有答辯組老師說我“完全不像一個方案設計的樣子”。
2. 畢業設計階段
就像老話說的那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了準備階段,后面才能比較簡單地完成任務。
在我做畢業設計時,并沒有把自己擬定的技術路線圖太當一回事,草草應付了事,在開始畢設工作后就再沒看過它,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也是把任務目標一降再降,穩定性校核直接砍掉,局部強度校核也遲遲沒有確定選擇哪一部分進行計算。現在反思,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在設計過程中,一直想著先完全構思好方案,再一氣呵成完成論文。這是有違客觀規律的,所有的設計都應該是反復迭代修改,不斷完善最終才完成設計的方案。光一個結構選型就糾結了半個月,但實際上最后決定使用哪種構型僅僅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理由,這里并不是由于“優柔寡斷”,而是我一直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比較方法,通過加權賦分的方式讓自己的選擇更有說服力。但最后的結果就是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絞盡腦汁去設計一個記分表,但一點都不成功,最后用幾段文字寫出選擇的理由收場。
除此之外,我還有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想其余的東西上:要不要畫總布置圖?如果要畫,怎么畫?怎么尋找圖紙的參考?如何進行分艙?穩性要不要進行校核?如果校核,怎樣確定總重量?主尺度怎么確定?選擇哪部分進行局部強度校核?如何建模?
但在完成答辯后進行最終完善的時候,我找到了一篇碩士論文幾乎完美地解決我剛剛的所有問題。同樣是新概念設計,同樣沒有前車之鑒,但人家已經給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我只需要在三四個月前,好好看看人家是如何寫的論文就能比現在更好地完成畢業設計。
在做畢設的時候,漫長的拖延也是一個必須要戰勝的敵人。這是一段長達三四個月,沒有課程和考試的時間。每天沒有上課鈴下課鈴,有的老師甚至不要求你必須每天打卡簽到。于我而言,老師時常兩周才開一次例會,也對我們沒有任何強制性要求。這對于不甚自覺的我來說比較致命。常常是星期一開完會,計劃好這周要做什么,然后星期二到星期六不停地delay各項計劃,直到星期天才迫于第二天下午例會需要匯報進度,才能提高一些效率,即便是這樣,也很少有完成本周任務的時候。
如果期望自己的拖延能夠得到緩解甚至慢慢治愈,找人和自己一起完成任務聽起來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這也可能是一個深淵。一旦兩個意志不堅定的人湊到一起,會發生什么誰都想得到吧。在選擇一同前行的伙伴時,如果你知道自己也只是個低水平玩家,還是選擇一個能夠“帶”自己的,而不是關系好、能“陪”自己的大佬吧。
3. 答辯階段
對于自己的答辯,我自以為單論講解PPT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因為自己的畢設確實目標定得太大,完成率低了點,整個答辯大概也就是將將及格的水平吧。
答辯分為兩個部分,講解和問答。講解一般都會自己制作PPT配合完成,問答則是答辯組的老師們根據你的講解和論文進行提問。對于PPT,做是一回事,講又是一回事。敷衍了事的方法一般都是無師自通的,這里只簡單講一下如何認真準備答辯的講解。講解首先是講,其次才是解。
講,講什么,怎么講,都是需要在最前面考慮的。如何用短短10分鐘更好地讓老師們聽明白自己的畢業設計內容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自己的論文脈絡已經足夠清晰,可以按照論文的章節進行講解,當然也可以自己選擇另一種方式呈現不一樣的效果。10分鐘講解時間的概念一定要比較清楚,按照30s/頁的換頁速度可以做20頁PPT,自己的語速可以稍微測試一下,以200字/分鐘為例,10分鐘只夠講2000字。確定了這些以后,就應該開始寫講稿,沒錯,請記住要先寫講稿后做PPT。講稿的原則就是突出重點,重點就是你具體做了什么工作,一定要說清楚。
解,就是解釋。當你用文字描述不清楚的時候,就需要圖片來幫助聽眾理解。在寫稿子的時候就應該想到,自己寫的這些內容里,哪些需要放到PPT上(一般而言“一、二、三”這類需要列舉的應該精煉以后放在PPT上),哪里需要什么圖片更加直觀地表達。
在完善好了講稿之后,就可以著手準備制作PPT了。套用模板的工作誰都會,但是同樣的模板在不同人手中,呈現的效果是有天壤之別的。簡單說,至少要保證制作出來的PPT整潔(字體字號統一)美觀(圖片大小一致位置有序)協調(色調合適)。更具體的Tips,網上、書上、公眾號上都能找到,我也不多贅述。
在做完PPT之后,一定要反復練習,直到隨便看到哪一頁,都能脫口而出相對應的需要講的內容。試講還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發現自己在寫講稿時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畢竟書面語和口頭語還是有區別的;二是可以感受答辯時的狀態,我相信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上臺講話的經歷,演講時的緊張還是比較影響發揮的;三是了解自己講解需要多長時間,一般來說,讀稿的語速會快于講話。
在問答階段,如實回答老師的問題,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此處應有圍笑)就好了。
最后,把本文精簡濃縮一下:
1)選題特別重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應該多花時間;
2)安排好并且完成好(GTD了解一下)每日任務非常重要,馬虎不得;
3)答辯好好準備(演說的技能不妨點亮一下),過了就行,不計較分數。
認真對待每件事,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最終的目的不是多少分通過,而是自己確實有所收獲。
與諸君共勉,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
【原創不易,點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