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讀哈利波特還是在初中,當時炎炎夏日,肉體被父母摁在書桌前,思想卻魂游桃花源時,看到了書架上的幾冊圖書漂亮的封皮,至此開始了一條魔法世界的游歷之路……雖然沒有走火入魔真以為拿起家里的掃帚就以為可以向窗外跳下去的地步,但是也是無數次的腦海中幻想自己是格蘭芬多明星追球手,在魁地奇賽場上縱帚奔馳……幻想自己發明一種咒語無人破解,在走廊上定住克拉布和高爾……
而不幸的是,筆者到了高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認知問題,到了大學發展到了嚴重的自閉,抑郁,偏執,第二次讀重讀哈利波特時帶入的角色卻是伏地魔、食死徒的形象,無數次在陰暗角落中舔舐著心理的傷口時借著對伏地魔的代入感減少我心理的痛苦,借著哈利波特里的陰暗角色去舒緩心中的偏執。
而真正到了大學畢業,在信仰里得到了生命的醫治后重新帶著生命的渴慕來讀哈利波特,這一次的重讀,才是真正的感覺到融入到了哈利的精神世界,生命的境界,而非單純的隨著欲望在酷炫的魔法中隨波逐流。
第三次翻開哈利波特的同時,無意間,對羅琳的早年經歷的想象讓我感興趣,查了一下羅琳的早年,才發現原來她和我的心路歷程有如此的契合。同時,對這本書的理解和里面的信息感同身受到了一個更深的程度。一本兒童圖書里面,正派反派如此多的痛苦,糾結,人與人的憤懣竟然如此傳神,入骨。而哈利的第五年面對環境如此多的嘲笑,戲謔,攻擊更是讓我惻然憂戚,分布在每一章的哈利在面對環境時的痛苦導致我看到了一半就有些不忍續讀。同時,結合羅琳的經歷,我深深感受到,也許我們都輕視羅琳這段旅程道路中一路留下的斑斑血跡了。
我并沒有看到太多關于羅琳早年經歷的文章和采訪,但是從有限的資料和書里透露出的內心世界來看,我不由自主的與她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在每一部小說里,都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內容是哈利受到周圍的所有人的敵視:第二部被冤枉成密室黑手,第四部被認為是偷放紙條的貪慕虛榮者,第五部更被全世界認為是個騙子,每一部哈利被孤立的感受如此的令人感同身受;而當我看到羅琳年輕的時候曾經患上認知障礙的時候,更讓我確信這部書里的每一個角色身上醒目的傷疤,也許都是羅琳自己的縮影。而羅琳的經歷不禁一次次地激發出我的回憶,不知道羅琳在和我一樣在認知障礙中審視環境時,有沒有跟我一樣一次次黑夜中顫抖著身軀,想在幽暗的環境中尋找到絲絲的溫暖。在昏暗的咖啡館寫作時,有沒有跟我一樣感覺周圍的陌生人都仿佛對著自己架起了上彈的武器,只有在寫作中找到絲絲的藉慰。在黯淡無光的天空下,茫茫不知道如出去,四面八方都好像有無數的失敗與迷茫在撩撥著內心的恐懼。
而在第七部斯內普教授這個角色的反轉中,更是引發了我的深思,羅琳的第一次婚姻匆匆而成,有了孩子卻匆匆而散,也許斯內普教授背后一切的掙扎,渴慕,對那愛情至高的桃花源的執迷都是羅琳年輕時候結婚前的內心寫照。每個浪漫的人都像要一段完美的愛情,就好像斯內普穿著邋遢的衣服在樹林中偷窺莉莉一樣,他看到的不光是莉莉,更是心中的圣地,在喧鬧陰暗的環境中長大,對愛情背后的這份純潔和美好的向往在今后的余生中再無一物一人可以媲美。而羅琳的第一任丈夫也許滿足了羅琳心中對完美愛情的所有憧憬,也許從小幻想的一個完美的伴侶的長相,氣質和從小就開始策劃的生命的婚禮,在第一任愛情中都得到了解答。而反過來,期望筑建的越高,跌的自然也有多痛。當讀到斯內普第七部在鄧布利多的回憶中,在鄧布利多的面前哭的“仿佛是某種受傷的動物”時,我內心亦是久久不能平復,不知道羅琳在她的心中的至寶被現實擊碎時煎熬過了一段什么樣的歲月,但是從羅琳離婚后接受了整整十個月的心里治療來看,這頭“受傷的動物”的傷口在她心中也許花了好多年才真正平復。
其實,最能代表羅琳歷程的不是哈利,何敏等角色,而是伏地魔,貝拉特里格斯。——我想每個黑暗角色都不可能是憑空而生的,而每個寫的如此細膩,真實,讓你我恨的牙根直癢的反面角色更不可能只是單純的臉譜化的創作,而是真實的作者的一部分,不知道羅琳對于伏地魔這個角色的創作過程中心里是如何變化的,但是我想在經歷過人生如此黑暗的時期,每個人心中的伏地魔不扎根發芽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知道羅琳在她生命的低谷,有沒有跟我一樣帶著偏激的仇恨看待世界,每天,每個環境,每一秒,都仿佛是這個世界在像你宣泄,傾倒著硫酸;每一口呼吸,每一絲嗅覺,仿佛不是在吸取著空氣,而是被空氣榨干自己最后一絲力量。羅琳沒有寫貝拉特里格斯年輕時候發生了什么,但是一個女人,拋棄了一切,活到了一種僅以殺戮為念,以折磨人為樂的生命狀態,現在看來給我的感覺更多的可憐。也許一開始讀起來固然覺得倍感厭惡,但是時間久了心中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絲絲同情,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個充滿仇恨,心中滿是殘忍的人也許恰恰反映出這個人的可憐,茫茫青澀之日卻“被”仇恨和殘忍以多倍的數量充滿過。同時,不光貝拉,伏地魔的一切負面思想,我想都在羅琳的心中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王權。
但是,正因如此,才是我最佩服羅琳的地方。我想整本哈利波特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個正面的形象戰勝了邪惡的故事,但是也許之所以寫得如此刻骨正是羅琳把心中的投影一個個的放到了這本書中,內心的哈利,斯內普,鄧布利多戰勝了伏地魔的生命路程。羅琳的千里伏脈,草蛇灰線的伏筆能力世界聞名,但是,在這高超的寫作技巧,節奏控制背后,我想真正的寶貴的,卻是這一路從第一部到第七部對愛的頌贊,整個主線從每一個學校里的小情節到最后的大決戰的一路串聯中,無一不是羅琳以心中的愛去化解了自己設計的每一次負面的沖突,也可以說劇情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心中光明的自我又一次戰勝了陰暗的自我。
“二者兼而有之。”哈利說。他看見那張蛇臉上閃過一絲驚慌,但轉瞬即逝。伏地魔大笑起來,這笑聲比他的喊叫聲更加可怕:冷酷而瘋狂。
好好想一想,試著做一些懺悔,里德爾…… ? ?“這話是什么意思?” ? 哈利對伏地魔說的所有的話,包括揭露真相和冷嘲熱諷的話,沒有一句讓伏地魔這樣震驚。
一陣靜默,哈利回味著這句話。伏地魔怎么會犯這樣的錯誤?正當他想到這里時,赫敏說話了,聲音冰冷。 ?“當然啦,伏地魔對家養小精靈的行為是不屑一顧的,就像所有把句小精靈當畜生的純種巫師那樣……他永遠不會想到小精靈也許具備他所沒有的魔法。”
“你沒聽我說嘛?”斯內普根本沒有打敗鄧布利多!鄧布利多的死是他們共同策劃的!
前五部的伏地魔,多多少少有些單純的為了作惡而作惡,臉譜化的形象,但是到了第六部伏地魔的童年和第七部添加了大段的伏地魔心里活動,整個人的形象仿佛烏云密布的天空中一縷陽光穿透而下;整個人的形象瞬間充實了起來。而伏地魔這個角色真正激發我的想象還是在羅琳一點點地揭露伏地魔心態的描述部分。當我們梳理整條哈利波特的故事主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最后伏地魔的失敗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被黑暗,殘酷,權勢所麻木,忽略身邊微小的同時又是巨大的存在……筆者無意引用更多書里的內容,但是我們簡單的回想到最后對于伏地魔的失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三個人:克利切,斯內普,鄧布利多。三個人都跟伏地魔發生過直接的接觸,但是伏地魔的盲目自大導致的偏見認為低等的小精靈不可能有任何超越自己的地方,自己手下的仆人不會因為一個泥巴種的低賤血統而背叛自己,對于鄧布利多伏地魔雖然又敬又怕,但是對于鄧布利多的理解僅僅是一個法術高超的宿敵,不會去思考鄧布利多認識到自己內心黑暗之后的舍己,相信人心中愛的力量遠遠勝于外在能力的這些寶貴品質。而當以能力,權勢麻醉自己的時候,盲目,偏執必然是如影隨形。也許當伏地魔夜深人靜的時候心中僅有的良知會在心中給他一些提醒,但是當一個人為了得到法力將自己英俊的面孔去融化成蠟像時,僅有的良知也許僅僅是狂風中的殘燭,大海中的扁舟……而當哈利說出伏地魔所忽略的這些事實時,提醒伏地魔懺悔是他最后的機會時,伏地魔表現出的震驚和恐懼昭示出,也許這個人從小到大一天內心一天,一刻都沒有真正的平靜,安寧。時時刻刻充滿了不滿足的欲望,也時時刻刻充滿了被別人用自己對待別人的方式反過來對待自己的恐懼。
而羅琳對于伏地魔失敗的原因的安排,和以此為對比添加在哈利身上的品質,才真正讓人看到了羅琳身上的亮光,兩個人的魔杖是孿生子,我想二人代表的人格也是孿生子,哈利的利他,犧牲,仁愛和伏地魔的強權,冷酷,殺戮無一不在整整七本書里平行的展現出了鮮明的對比。而我想二者的對比,征戰到最后的勝負也許正是凸顯了羅琳自身的心路歷程——也許羅琳在人生的低谷時心中的伏地魔掌握了王權,但是羅琳真正敢于面對自己,去發現自己心中的愛,責任,良善。同時發現了跟隨心中的“伏地魔”行走時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盲目,狹隘,偏激,恐懼等等如跗骨之蛆的網羅。在人生的岔路中,選擇了這關鍵的選項。
我不知道羅琳在那段心理治療的時光中,內心到底經歷過了怎樣的征戰,怎樣的苦楚,但是最后的結果,羅琳最后的選擇,就是那句:“除你武器!”
哈利聽見伏地魔高亢的聲音在尖叫,而他也同時舉起了德拉科的魔杖,朝天空喊出了他最熱切的希望:“除你武器!”
哈利以自己的犧牲,以他母親的方式換取了對所有朋友家人的保護,而面對自己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卻念出了一句簡單的繳械咒——羅琳選擇了饒恕、寬容,選擇了愛。
我自己的人生中,經歷了自閉,抑郁,焦慮的多種心理障礙,無數次自我的厭惡,逃避,敵意,不知道跟羅琳艱難的時候有幾分相似,但是我想,整本書也許真的就是羅琳用浪漫的寫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將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展現給了她的讀者——面對逆境時候的堅持,面對敵對者的寬容,對朋友無私的愛與幫助。JK羅琳將她真實的自己展現了出來,將她真實的人生哲學展現了出來,將這七本生命的甘泉寫給了所有讀者,更寫給了自己。
也許在JK羅琳的人生旅程中,正是側面驗證了一句經典名言
‘所有的人和環境都可能扔給你不同的東西,可能是金磚也可能是垃圾,但是帶不帶走,帶走什么,卻完全取決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