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與朱莉婭》里,女主茱莉婭在年近40歲的時候才遇到丈夫保羅,成就完美婚姻。這應該算是超大齡剩女了,放到現在,絕對會被人指指點點、戳脊梁骨,更別說是在上世紀40年代了,家里還是名門望族。
當茱莉婭46歲的時候,她跟隨外交官丈夫來到了法國生活。不想像其他女人一樣無所事事的做全職太太,她開始尋找自己的興趣。在試驗了做帽子、打橋牌等一系列活動后,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愛——烹飪。
要說茱莉婭真是個行動派,那時她幾乎年過半百了,家里也不缺廚師,但她就是愛做菜,于是果斷報了廚師班。不滿足于低級班的簡單教程,她又勇敢的申報了全是男人的高級班,在老爺們堆里比刀工、練顛勺。由于基礎差,她可以買一大袋洋蔥,挨個切,不間斷的練,很快就能切的比男人還要快了。在其他項目上,她也處處爭先,全部都是第一名。
她對美食是出于完全的愛,毫無保留。就像她的人一樣,熱情、直爽、大大剌剌。這個一直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認定了美食這個終身事業后,就開始了為之奮斗的一生。當朋友向她發出共同編書的邀請時,她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在試驗菜品、碼字、編書中樂此不疲。當丈夫事業受挫、舉家搬遷時,她沒有放棄。當出版不順、到處碰壁時,她也沒有放棄。
茱莉婭的身體已經不再年輕了,但她的心態依然年輕。她每天精神抖擻的去學習、去編書。總是早早起床、第一個到教室,做任何事情都比其他人用心、專注。在編書的近十年時間里,即使能不能出版都不確定,但因為有愛,她毫無怨言,哪怕再推倒重編也可以輕松說出。
這就是愛的力量,夢想的力量,即使半百年紀開始也不晚。
如果你說茱莉婭家境優越,又不用工作,說服力不大。那我們就談談朱莉吧。
在平行時空里,2002年的朱莉出于對美食的熱愛和對茱莉婭的崇拜,開始了一個365天的博客日更行動。
朱莉的情況應該和我們大多數人都差不多。30歲了還做著一份枯燥無味的底層工作,在一眾成功人士的朋友圈里更覺灰頭土臉。模樣普通、職業普通、房子普通、生活普通,唯一亮點是像茱莉婭一樣有個暖心的老公,但也是個普通人,給不了她更優渥的生活。她就是無數個普通的我們,這樣的人生是否已經定型了?我們要怎么逆襲?還有希望嗎?很多人不止一次想過。
朱莉就是這樣,在平凡中掙扎著。偶然中得知朋友在寫博客,在老公的鼓勵下,她也萌生了這個念頭,重新燃起了被埋藏許久的作家夢。那寫什么呢?想來想去,她最熱愛和擅長的就是美食,于是,她開始了這個向茱莉亞致敬的日更計劃。
當中,有來自母親的質疑,有數次失敗的打擊,有工作一天再做菜的疲乏,有部門領導的冷嘲熱諷,有采訪記者爽約的空歡喜。最后,她堅持了下來,博客火了,約稿多了,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30歲不是約束,壓力大不是理由,有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當然,相比茱莉婭來說,朱莉對美食和文字的愛顯得并沒有那么純粹,摻雜了很多物質和功利的成分。在這個浮躁的現代社會,如何平衡夢想與現實,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讓夢想成為生存的手段,又能在生活中盡量保持對夢想最真誠的初心和尊重。建議大家多看看名人大家的著作,多閱讀、多學習。
想起以前的一個語文老師,一直想去中國傳媒大學讀博深造。那時,他早就結婚生子了,妻子很漂亮,孩子很可愛,有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有穩定的工資報酬,這樣的生活在外人看來真是不錯了。但他并沒有滿足,一直在為心中的夢想努力,繁重的課業結束后再抽空學習,還要照顧家里,陪伴孩子,壓力也是蠻大的。最后,努力了很久,硬是考上了。在中年之時,又回到了大學課堂,當起了學生。
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很多人都有夢想,只不過有的人努力去實現了,有的人轉瞬拋之腦后束之高閣了,或者有人向生活低頭、向命運臣服,最后不了了之了。
夢想需要很多很多愛,很多很多努力,很多很多堅持。
76歲才開始畫畫,80歲在紐約舉辦首次個展,轟動畫壇的摩西奶奶,曾給一位因夢想和現實而內心彷徨的日本青年回了一張明信片,贈言是:“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這位收到明信片的青年叫渡邊淳一,在摩西奶奶的鼓勵下,他辭去了醫生的工作,專心寫作,最后寫出了《失樂園》、《光與影》等文學巨著,成為了日本文壇舉足輕重的大文豪。
假如摩西奶奶沒有理會這個毛頭小子的來信,沒有對他說出那句廣為流傳的鼓勵話語,或許日本乃至世界文壇就會失去一個如此優秀的作家,不啻為巨大損失。
又假如渡邊淳一沒有聽從摩西奶奶的話,放不下前景好、工資高的醫生工作,畏畏縮縮、踟躕不前,那么同樣不會有一位文學大家的誕生。
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能為夢想如此有勇氣、有毅力?因為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只要努力過了,我們不會因為夢想沒有實現而痛苦太久。但最怕明明心中有夢,卻前怕狼后怕虎,在糾結彷徨中混沌一生,碌碌無為,抱憾終生。
不要再安慰自己平凡可貴了。要想平凡,就斷了念想,將眼前事做到極致也是一種成功。想要夢想,就行動起來吧,從現在開始,只要心中有愛,只要你不放棄,夢想就不嫌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