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二者的區別。
看完這本書最直接的感受,是我的內心被書中的觀點狠狠地戳中了。正如作者之一的岸見一郎所說:如果有人認為難以接受阿德勒思想,那是因為這種思想是反常識觀點的集大成者,而且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在拿到這本書之后,請千萬不要被心靈雞湯似的書名欺騙。全書展示的思想來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作為正經科班出身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書中展示阿德勒思想被譯者評價為:在這個時代,阿德勒思想更能夠給予人們奮發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這本書由我的朋友推薦閱讀。當時我與書中的青年相像,都被諸多煩惱纏繞,渴望將紛繁復雜的世界理清,尋找幸福。本書開篇的觀點便將我牽住: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我變成了書中的青年,借著與哲人“對話”的形式,我內心的觀點不斷受到沖擊。本書絕妙之處還在于,作者不僅提出了獨到見解,同時還給出了具體對策,這對于閱讀這本書就是想立刻獲得解除煩惱方法的我來說十分具有幫助。
書中的觀點眾多,每一個都值得細細思考。這也是給自己下達的一個任務——這本猶如人生指南般的教科書需要反復閱讀,文中的每個觀點都值得單獨拿出來更詳細的討論。這并不代表此刻的我成為堅定的阿德勒思想的追隨者,我只是作為對心理學、哲學有濃厚興趣的好奇者,對于腦袋中出現的另一種聲音,給出了一個觀點辯論的平臺。
在試圖理解阿德勒思想之前,我得再重申一句作者的觀點: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這句話后面再補充一句阿德勒本人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引言
本書因哲人的一句主張開始——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文中的青年如同每一個充滿負能量那部分的我們,正被諸多煩惱纏繞,在他眼里,世界是矛盾叢生的一片混沌,毫無幸福可言。
辯論由“世界是否簡單”這一問題開始,哲人說出了他的觀點:人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需要提醒的是這里的“主觀世界”極其重要。與“主觀世界”相對的是“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經歷、感官對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主觀世界包括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對客觀世界的情緒與態度。我們不僅要理解二者的區別,更要明白后文的辯論其實是在“主觀世界”這一范疇內展開的。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我們不得不承認主觀世界的存在。如果沒有人類,客觀世界遵循其固有規律運行著,這里的客觀世界是簡單的。但我們人類看到的世界其實摻雜了主觀能動性的因素,對世界的解讀多了更多可能性,因而變得復雜。所以這里的世界準確來說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是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這句話是我被這本書第一次戳中。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我心中的煩惱更多是自我主觀造成的結果,如果換一種狀態,換一個解讀方式,煩惱可能就不存在了。由此,后文引出“人是否可以改變”這一全書辯論核心,哲人作為正方持有“人可以改變”觀點,青年作為反方持有“人無法改變”觀點。
“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哲人在自身觀點基礎上指出這是“勇氣”的問題。“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這樣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鏡,而不是感嘆世界的黑暗。摘掉墨鏡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許會太過于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閉上眼睛。或許你又會想念墨鏡。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夠摘掉墨鏡嗎?你能正視這個世界嗎?你有這種‘勇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