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 都可以為你打開 一扇通向精神深處, 通向自由的門。? ? ? ? ? ? ————魯米
? ? ? ? 這周的主題是 “ 錘煉生命的韌勁 ” 。脆弱的生命和有韌勁的生命,其中一個重要區別是后者知道有時間的存在,所以能從一生的整體角度去看一切,因此有了耐心;而前者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于是覺得每一個瞬間的挫敗,都像是可以致命一般。
? ? ? 第一講 “ 時空感 ” ?,F在特別流行講“活在當下”,因為從感覺上其實你只能感覺到當下這一瞬間,對于嬰兒來講,就只有當下。但這導致嬰兒的一個經典問題:嬰兒一個愿望升起,如當下能立即滿足,這個愿望就活了,如不能立即滿足,它就死了。心智不夠成熟的成年人的時間感,和嬰兒的時間感是差不多的。他們也只有當下這一瞬,如果愿望被滿足,就覺得很好;如果不被滿足,就立即暴怒,或無助,而自我也像被殺死了一樣。各種歇斯底里、情緒失控的情況背后都藏著這一感覺。這一點其實我能感受的到,我自己就是心態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對買東西或者是吃的上面。我經??吹揭粋€商品覺得很喜歡,然后因為價格有點偏高和可有可無的狀態迫使我不能買回去,但這就像心中一根刺一樣,你要是不買下來,之后的心情就會收到影響,吃飯睡覺都想著這個商品,直到買下它為止。我吃東西也有點類似,如果某個時間點特別想吃某個食物,那我肯定是費盡心思去弄到手,然后再吃到快惡心為止才罷休,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F在想想,應該就是小時候一個又一個的“愿望”被毀滅,“死本能”積攢得越來越多,等長大了只能以這種“口欲期”時的狀態來滿足。
? ? ? 第二講 “ 錘煉出自我效能感 ” 。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原因很簡單:孩子越大,面臨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個成年人,他面對的就是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理財和交際等重大命題,做好不易,而一旦失敗,代價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臨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敗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義,現實意義有時沒那么大。成人如何培養自我效能感,第一,試著先去做好一些挑戰小的事,然后不斷升級事情的難度;并且先在頭腦上知道,通過時間的累積和空間的變換,只要不斷累積投入,那么事情實現的概率就會增加。并且,不管愿望是否得以實現,你的經驗和能力都在增長,這就是錘煉。第二,挑戰來臨,而你還沒準備好,你的自我效能感目前還很低,你還會有自戀性暴怒這種級別的死本能。那么,首先在頭腦上告訴自己,有時間這回事,只要我不斷堅持下去,勝利就可能到來。我特別贊同第一點,比如我現在每天都要在薄荷英語的APP上讀10分鐘左右的文章,每一期是100天,我已經連續堅持了400多天了,可能很多天都是任務打卡的方式做成的,但畢竟是每個字都讀了的,雖然效果非常非常的緩慢,但比一個字都沒看的時候進步大多了,單詞量也比以前多了一些,我一直覺得只要時間的積累,以這樣的方式或多或少可以增加一經驗值,這也算一種培養自我效能的小tips。
? ? ? 第三講 “ 挑戰舒適區 ”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舒適區”,意思是每個人的自我,都有一個習慣了的舒服區域,如果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覺到不安。所謂不安,就是聞到了死亡的能量。有的人舒適區非常大,他的自我疆界和自我靈活度都可以很高,因此,在一個廣闊的區域內,他都不會有承受不了的死亡焦慮;有的人舒適區非常小,結果他的自我疆界和靈活度就非常差。所以,對于心靈比較虛弱的人,增強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心靈比較強大的人,就可以好好去尋找各種刺激,適度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區,讓自己遭受挑戰,遭受攻擊能量乃至死亡能量的錘打,并轉化它們,從而讓自己不斷變強。引用一段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的話: “ 自己 ” 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 “ 自己 ”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 “ 自己 ” 是什么,這才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是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最初胎兒時,子宮就是舒適區,嬰兒時是媽媽的懷抱,幼兒時是家;成為少年,范圍開始擴展到學校,甚至還可以旅游世界,但仍要父母支持;成年后,舒適區可以無限延伸……但也有太多人,舒適區就停留在了媽媽的懷抱中。我長大后特別是工作后,發現自己心理很脆弱,剛開始在工作上的任何一個小打擊我一點都承受不了,但偏偏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讓我受的打擊特別的多,那時候從來沒想過這些事情怎么會發生,或者是怎么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在現在看來真的不是大事,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然后覺得委屈想哭,我們主管都覺得我動不動就哭,顯的太嬌氣太小家子氣了。不過這種狀態維持了沒多久我就適應了,然后感覺自己強大了不少。后來跳槽到第二家公司,剛開始也是各種不舒適,覺得天要塌下來一樣,慢慢的隨著時間積累也就過去了??傊矣X得要走出舒適區就要多經歷一些你覺得不喜歡的事,反正以后總要面對的,那還不如早點擁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