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點評】2月12日黃金價格一舉沖破1200美元/盎司,最高達到1258.61,后逐步回落至1236.16,盤中熱點來看,美聯儲主席耶倫的國會答辯對本次行情影響較大,從另一方面反映了投資者對于美國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從而尋求黃金價值回歸,尋求資金避險的投資心理。
如果想預測本輪行情能走多遠,不但需要看美國就業率、采購經理人指數、行業平均盈利等等,還需要回顧一下美元和黃金這對生死冤家不得不說的故事。回顧之后不難看到,黃金取代美元的保值地位,或者考慮世界經濟多元化還是為時尚早。
獲利者已經收拾行囊,不過相信全世界超過半數的投資者已經在把黃金作為國際投資的最佳避風港了。
【美元發行】一美元等于100美分。美元的發行權屬于美國財政部,主管部門是美國國庫,承擔具體發行業務的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從1929年起,美元鈔票的印制由雕刻與印刷局來進行,而硬幣是由美國鑄幣局所鑄造。
【美元含金量】在1776年美國獨立后以美元作貨幣。在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銀復本位制,按照當年頒布的美國法律鑄幣法案,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約24.057克)純銀或24.75格令(約1.6038克)純黃金,直到1873年。而一美元價值的24.057克白銀,即大約相等于一枚西班牙銀圓。因美國政府甚少鑄造一美元的硬幣,因此在南北戰爭前,西班牙銀圓一直是美國主要流通的貨幣之一,而后也兼用墨西哥銀圓,美國各官、私銀行亦多以西班牙銀圓作儲備,美國人大多用鈔票兌換西班牙銀圓或墨西哥銀圓。
【金本位制】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部長上任后,美國貨幣采用了“金本位制”。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于各國停止了黃金的進出口,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在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為1.50466克。1934年1月31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規定為13.714格令(合0.888671克)。黃金官價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到1934年美元貶值,美國政府將1922年以前版的各種券類鈔票逐漸收回。貶值后的美元不能兌現,僅外國中央銀行可按官價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1946年12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為0.88867克。以后,由于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導致通貨膨脹嚴重,美元危機加深。
【史密森協定】1970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并且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為克服國際金融市場混亂的狀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再磋商,最終于1971年12月達成“史密森協定”。其主要內容有:美元對黃金貶值7.89%,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美元含金量貶為0.818513克,對“特別提款權”比價由原來的1:1貶至1.08571美元等于1“特別提款權”。然而,這些措施也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機的惡化。
【美元浮動】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貶值10%,含金量減為0.73662克,黃金官價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對特別提款權比價貶至1.20635美元等于1“特別提款權”。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美元匯價走向浮動。
【金本位】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于其余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
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后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
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懷特計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后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儲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
【黃金儲備】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意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御,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它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納粹德國的侵略;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于整個自由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后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優勢地位】
首先,它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債務卻是不對等的或者干脆是不用負責任的。因為它向別國舉債是以美元計值的,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制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貶值,也能減輕其外債負擔,又可刺激出口貿易,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
此外,由于美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投資。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彌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
另外,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一般要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而美國卻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外貿逆差時,美政府可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后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見到在二戰后的經濟總量增長圖中,美國一枝獨秀。
再有,還可以使美國獲得巨額的鑄幣稅。鑄幣稅原是中世紀西歐各國對送交鑄幣廠用以鑄造貨幣的金、銀等貴金屬所征收的稅;后來指政府發行貨幣取得的利潤(等于鑄幣幣面價值與鑄幣金屬幣價的差額)。在金本位崩潰之后,以紙幣為基礎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國際貨幣職能,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當一張毫無價值可言的紙幣被國家印制出來時,鑄幣稅就等于這張紙幣所能購買到的社會產品價值,中間的差額即為美國的“鑄幣稅”。
【美元流通量】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鈔流通量為3500億元,1/3在美國境內流通,2/3在外國流通。紐約聯儲局報告稱,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億美元貨幣中,有大約55%到60%,即3,400億到3,700億美元左右是在美國以外地區流通的。根據聯邦儲備體系最近的估計,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約三分之二為美國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國貨幣總額已達將近7000億美元。僅在1989到1996年3月間,流到俄羅斯和阿根廷的美鈔就分別達到了440億和350億美元。而美國印制一張1美元鈔票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得到每年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二戰以來累計收益在二萬億美元左右。
【歷史的相似】但是由于二戰時的通貨膨脹、二戰后的通貨膨脹、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期的通貨膨脹、以及兩次通貨膨脹間的另一輪通貨膨脹,使美國價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間上漲了2倍,同時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保持黃金的美元比價不變,高估美元,低估黃金。這時各國央行開始儲備黃金,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以增加它們的儲備。
1948年,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貨幣性黃金儲量也就是7億盎司。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蘇和迅速發展,美國的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在20世紀50年代與60年代,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于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愿的價格。歐洲由于越南戰爭產生了一股反美情緒,法國帶頭把所有的順差以黃金的形式進行儲備。
于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8年的7億盎司降到1970年的2億5千萬盎司,有一半以上將近三分之二黃金儲備流失了,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美元危機】1971年出現了“美元危機”,從60年代到70年代,爆發這樣的美元危機就達11次之多。盡管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元采取了許多應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國經濟衰退、資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因此“美金”一詞本應成為歷史,但由于已深入人心,所以至今仍廣為使用。
【歷史上大宗商品習慣看多】羅杰斯(Jim Rogers)在90年代后期做多商品,當時它們很便宜。90年代,大宗商品仍處于熊市之中,羅杰斯遠遠的看到了牛市的降臨,并創造了羅杰斯國際商品指數。
自1998年以來,這一指數長期給出209%回報,羅杰斯預計市場會變得更為樂觀作,因為紙面資產開始變得一文不值。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準確地預測了市場的底部,該市場已上漲超過10年。
【歷史上美元習慣看多】80年代末,克雷格(Andy Krieger)賣空紐元,賺了3億美元。1987年,黑色星期一后,投資者拋售美元,沖進其他貨幣。在銀行家信托集團工作的32歲的外匯交易員克雷格認為紐元被嚴重高估了。
利用期權,當時相對較新的金融工具,克里格做空了紐元/美元。他的委托指令規模很高,甚至超過了紐元的供應量。紐元下降了3%-5%,為克雷格的雇主賺了約3億美元。克雷格因此獲得了300萬美元的獎金。
~~~~~~~~~~~~~~~~~~~
——原文發表在微信公眾號《四方談》(微信ID:WorldMining,《四方談》原名《礦業澳洲》)
——轉載請注明《四方談》(Wechat ID:WorldMining)。
——鳴謝《澳玉四方》(Wechat ID:JewelryAtlas),有特別好的澳玉原石。
——鳴謝天然澳玉淘寶店《異珍閣澳玉四方》。
——鳴謝健康捍衛者《健康橡樹屋》(Wechat ID:Oak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