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之死談戰國時代的士子精神
隨著田常的開頭,對秦政有莫大反感的眾士子都開始了非秦策論上呈,一條條一樁樁的擺在了秦孝公面前,聽著士子們關于秦政的不滿意,秦孝公沒想到秦國的政策有如此多的弊端,從心理上來說他其實是很感謝眾位士子,對于秦國舊政的發難,明白的警示了自己和秦國眾位大臣。
秦國招賢館里一片沉寂,只能聽得到,秦國大臣的沉重的喘息聲,甚至有的武將已經拔刀相向,但士子們卻依然無所畏懼。其實我內心揣測,對于秦政,士子們完全沒必要提這么多意見,而他們要提出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們要借這次機會展示自己,不畏強權,不畏暴政,敢于發言的這種大無畏精神,借助秦國君臣的憤怒來成全自己的名聲。
衛鞅初入秦地時,并沒有直接去孝公所設的招賢館報到,而是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深徹踏勘,走遍了秦國的窮鄉僻壤,了解秦國的國情民風,以此為基礎,根據秦國的實情擬定變法大綱。衛鞅能夠拒絕稷下學宮的誘惑,選擇了西北的窮鄉僻壤,開始在秦國埋頭奮斗,因為衛鞅與其他的大師們不同,他有真實的理想,而非不切實際的幻夢,比如說孟軻,他明明知道恢復上古三代政治沒有可能,但是他仍然窮其一生地奔走呼號 ,孟子在游歷列國的時候享受著君王們的尊重和疏遠,他也最終明白自己的角色注定是一個悲劇的殉道者。
衛鞅則明白時代的走向,他知道自己和吳起,申不害的努力代表著帝國時代的黎明,他要完成這一切,在劇烈變革的華夏大陸上,商鞅拒絕作一個看客,他選擇將自己和變法捆綁在一起。他在走遍秦國的三個月后開始確定了這個國家之后的道路,許多年后會有黑色的洪流開出函谷關,讓這個國度有了一個永恒的名字。
如同易中天所說,我們對歷史人物,總是停留在道義的指責中,我們只是記住了曹操的兇殘和諸葛亮的忠義,我們只是記住了商鞅的無情和嬴政的神經質,但是這些人真正做了什么,卻不被人所關心。而偉人是脫離這種評價的,評論政治人物的唯一標準在于他行事的結果。
? 招賢館庭院中士子們已經在各自坐席上就位,一片肅然安靜中透出幾分緊張。甘龍、嬴虔、公孫賈、杜摯、子岸、車英六位大臣相繼入座。場面如此隆重,顯然大出士子們意料。這時,景監看見衛鞅也來了,衛鞅坐在了最后。
? 秦孝公莊重開口道:諸位賢士訪秦辛苦了,嬴渠梁在這里先行謝過。秦國求賢,未分良莠高下之前一體待之。今日,以衛鞅陳策之同等大禮傾聽諸位先生的治秦國策,敢請各位不吝賜教。上有青天明月,下有國士民心,嬴渠梁是否屈才枉賢,人神共鑒!
? 景監向場中拱手道:敢請諸位賢士,先行報出策論名目,以定應對次序,若有寫成之對策,亦請呈上。
? 士子們相互觀察,眼神探詢,竊竊私語,竟是無人先報。
? 終于一人站起,高聲道:“我乃陳國士子王軾,訪秦十縣,深感秦國吏治弊端,呈上我的《治秦吏制策》。”書吏接過,恭敬的擺在秦孝公案前。孝公肅然拱手道:“多謝先生,嬴渠梁當擇日聆聽高論。”
? 一陣騷動,有士子站起高聲道:“訪秦有得,呈上我之《秦縣記》。”
“吾推崇墨家,呈上《兼愛治秦》。”
“呈上《無為治秦》。”
“呈上《百里奚王道治秦》。”
“呈上《中興井田論》。”
“呈上《地力之教未盡論》。”
“我是《更張刑治論》。”
? ……
田常于本為游學之士,嘲諷秦國諸多弊端,致使秦國朝野對此欲將其處死,也許是游士的直率品性,或許是故意擾亂秦國人才的選任 ,憑借嘲諷的手段以成其器名。也許他認準秦國國君不會殺他,會把他驅逐出境,然而,秦孝公的海納百川之心將其感染,以成秦國求賢令。春秋戰國的很多游士既有才學又有為了某種情誼而殉命。故歷史上有管鮑之交,刎頸之交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