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魯迅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勵志和宣揚濃濃父女情的背景下,是對印度重男輕女現狀的有力抨擊,是宣揚男女平等的一面旗幟。
瑪哈維爾·辛格·普蓋曾經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不能在國際比賽上證明自己的實力,只得退役回村,生活得捉襟見肘,家徒四壁。冠軍生涯沒有給他帶來物質上的享受,他只能把獲得國際比賽冠軍的摔跤夢想寄托在未出生的兒子身上。
天不隨人愿,四個女兒接連出生,瑪哈維爾只好放棄夢想。一次打架事件讓他發現女兒吉塔和芭比塔具有極高的摔跤天賦,他開始培養女兒們去摔跤!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后,女兒獲得了國際比賽的摔跤冠軍。
瑪哈維爾是一名斗士,勇于跟重男輕女進行斗爭,對它宣戰。
電影內容看似簡單,是爸爸把女兒培養成摔跤冠軍的故事,但這背后包含的艱難困苦,面臨的阻力,頂住的壓力,非普通人所能承受。
電影敢于揭露重男輕女社會現象,對它的抨擊是巨大的、非同凡響的。它讓我們意識到,推進男女平等非常必要和緊迫。
這場斗爭跌宕起伏,處處埋伏。
斗爭起步階段:三觀很正,女孩不會不如男孩
瑪哈維爾三觀正,這是他扛起男女平等大旗的重要思想基礎。
雖然他求子心切,也聽從村民的意見求神拜佛、使用偏方,但是在生了兩個女兒后,當妻子面帶愧疚地對瑪哈維爾說“抱歉,沒有給你生兒子”時,他表現出了極高的素養,沒有埋怨妻子,只是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要誤會。吉塔和芭比塔都是我的寶貝。但只有兒子才能實現我的夢想。”
換句話說,他求子是為了讓兒子從事摔跤運動,實現他未竟的夢想,并非認為女孩不如男孩。因為社會環境對女性從事摔跤運動極為不利。
印度社會現狀是重男輕女,面子和里子都需要一個家庭有兒子。
為了生子,人們相信偏方,去做祈禱,只要是生了兒子的人就要對沒生兒子的人進行指導。電影中村里生育過兒子的村民們都對瑪哈維爾和妻子進行過指導。
印度女性面臨各種歧視、不平等,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女性地位低下,早早做家務,出嫁要大筆嫁妝,否則嫁不出去,嫁出去了生不出兒子又被嫌棄,甚至被休,被家暴。
影片在細節上對重男輕女的揭露相當犀利,窺一斑以見全豹。
生了兒子,人們要給親朋好友發糖。生了女兒,全村人都一臉失望。
有紀錄片對印度的女性有這樣一句總結:她如果是家庭的第一胎,可能會活下來,如果是第二胎及以后,很可能不會存活。
在這種情況下,瑪哈維爾能說出“這不是你的錯”這句話,說明他的思想極其先進。這時他在斗爭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認為女孩不是不如男孩。
斗爭第二階段:直面困難和壓力,嘲諷中一路前行
魯迅說過,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瑪哈維爾就是這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他哀痛,是因為沒有兒子繼承摔跤事業。他幸福,是因為一次偶然事件讓他發現女兒吉塔和芭比塔具有摔跤天賦。
他本應像別人一樣忽略她們的天賦,讓她們學習家務,平凡一生。但是正因為他沒有重男輕女的想法,才想到要培養女兒當摔跤手。
女孩可以成為摔跤手嗎?這是不可想象的!沒有人對此有信心,包括自己的妻子,所有人都是負面看法,人們認為女孩就應該呆在廚房里,一生的價值就是結婚生子。
面對慘淡的前景,瑪哈維爾承受了相當多的壓力和嘲諷,但他都一一面對,毫不畏懼,披荊斬棘,一路前行。
首先,妻子不同意。對于妻子的反對,瑪哈維爾爭取了一年的時間,沒有效果就放棄。
其次,村民議論。輕者說女孩就應該待在廚房里,重者說他“不但瘋了,還不知羞恥,讓女兒穿著短褲和男孩子摔跤”。連親弟弟都指責他不該給女兒剪成短發。對于村民的議論,瑪哈維爾以一句“他們能議論多久?”輕松應對。弟弟的指責,他獨自承擔。
他每天逼迫女兒訓練,不能吃辛辣可口的食物,天天五點起床跑步。為了方便訓練,讓她們穿改過的男孩的衣服,還剪去長發。沒有摔跤場接受女孩參加訓練,他自己鋪設摔跤場地。為了給女兒找男孩當對手,說服弟弟同意侄子來當陪練。為了女兒他低三下四求官員給點贊助買個摔跤墊,在女兒獲得成績向更高峰沖刺的時候不惜辭職培養女兒。
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在等待勝利之花的盛開。
斗爭第三階段:成績捍衛地位,成功樹立旗幟
被輕視得久了,會看輕自己。
妻子怕女兒們因為練習“不適合女孩的”摔跤而嫁不出去,女人一生的價值就是結婚生子。瑪哈維爾有信心地說:“我要讓她們變得優秀,男孩子們沒資格去挑選她們,她們以后能自己挑選丈夫。”
可是女兒們不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
鬧情緒不想訓練、在婚禮上盡情玩樂逃避訓練。當爸爸憤怒地來找她們時,她們躲在朋友那里抱怨自己的父親太嚴酷。可是被草草嫁給老頭的同齡朋友卻羨慕她們的爸爸關心她們,讓她們能夠自己選擇人生道路,不用隨意嫁人,生孩子進入下一輪回。
朋友的一番話讓她們幡然醒悟。是啊,人生道路不是父母給安排的,今天的各種訓練是要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他人擺布,才能和男性獲得平等的權利。
這個能力是靠汗水澆灌出來的。孩子們開始主動訓練,能力與日俱增。直到有一天,可以去參加比賽了。
影片中處處表現出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和敵意,比如十多歲的女孩嫁給老頭,人們不相信女孩會比男孩強,比如看女孩摔跤就像看馬戲團里的猴子。
瑪哈維爾第一次帶吉塔參加比賽時,一些村民在旁邊議論“可能你還沒看清楚她就倒下了。”“她就穿那樣的短褲比賽嗎?要是能掉下來就好了。”
瑪哈維爾用實際說話,讓那些輕視女性的人閉嘴。在嘗試了一次失敗之后,大大小小的村比賽、邦比賽,她們都獲勝,兩個孩子開始嶄露頭角。
女兒們從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成為戰無不勝的偶像,人們對她們的看法由輕視和嘲諷變成了由衷的佩服。
斗爭階段性勝利:獲得冠軍是一次對重男輕女的終極暴擊
當兩個女兒都進入國家隊,瑪哈維爾也沒有停止對她們精神上的幫扶,幫助女兒們意識到獲得冠軍不僅是自己的勝利,更是千千萬萬女性的勝利,能讓人記住男女平等,“能讓那些認為女不如男的人閉嘴”。
當吉塔獲得冠軍的那一刻,我為女性獲得摔跤冠軍歡呼!為女性爭取自身平等權利歡呼!
吉塔最終把對手摔倒,贏得那個不可思議的5分的時候,她摔倒的不僅僅是強有力的對手,也是重男輕女這個社會現狀。
這是對印度重男輕女現狀的一次成功的小暴擊。
斗士贏得了勝利。
這勝利是對印度重男輕女現狀的一次小暴擊。
這勝利已成為一面旗幟,一面男女平等的旗幟。吉塔和芭比塔像兩把利劍,戳破重男輕女這個怪獸的硬殼,露出它軟弱的心。她們獲得的獎杯,就是射向這怪獸的子彈。
這勝利是靠汗水澆灌出來的。她們的勝利,是社會重男輕女現象的有力抨擊,她們不僅僅是摔跤比賽的勝利者,更是男女平等最好的捍衛者和推行者。
瑪哈維爾和他的女兒們用實力和汗水,證明女孩不比男孩差。
但是這些遠遠不夠。
《摔跤吧!爸爸》只掀起了重男輕女的一角,輕輕揮動了一下男女平等這面大旗,更多的事情要留待后人去做。瑪哈維爾影響了1000名印度女人成為摔跤手,在重男輕女的印度,這堪稱奇跡。
中國雖然在這方面比印度先進很多,但依然做的不夠。在很多地區,甚至是大城市,還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在上學、就業、遺產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種種對女性的歧視。
呼吁女性和男性一樣獲得平等權益,享受平等人格,這條荊棘之路,汗水之路,印度還要在這段路上走很遠,中國還是要走很遠,但至少,它已開始起步。
在這條路上,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