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久久不能平靜,挑燈夜戰,提筆記下心中所想。
當吉塔獲得冠軍的那一刻,我為女性獲得摔跤冠軍歡呼!當看到影片最后的真人實事,為她們能在受到社會大環境壓制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就感到驕傲!尤其對這樣一位爸爸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折服!
從普通女孩到摔跤冠軍,要走的是一條荊棘之路,汗水之路,讓我們看一下這位爸爸的荊棘之路吧!
三觀很正的爸爸:女孩不會不如男孩
她們有一個好爸爸,爸爸的思想基礎很好,換句話說,是三觀很正!
瑪哈維爾·辛格·普蓋曾經是印度全國摔跤冠軍,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再參加更高級的比賽,不能在國際比賽上證明自己的實力,只得退役,回農村去生活,還好找到一份工作,可過的也是捉襟見肘。
但是他的摔跤夢想沒有變,他堅信自己的天賦可以遺傳給兒子,而且能把兒子培養成摔跤冠軍。
為什么只有兒子才能實現他的夢想呢?因為印度普遍重男輕女,面子和里子都需要一個家庭有兒子。加上他急需兒子實現他的夢想,所以更加需要兒子。
印度女性地位低下,早早就要學習干活,出嫁要大筆嫁妝,否則嫁不出去,嫁出去了生不出兒子又被嫌棄,甚至被休,被家暴。
有紀錄片對印度的女性有這樣一句總結:她如果是家庭的第一胎,可能會活下來,如果是第二胎及以后,很可能不會存活。
這是多么血淋淋的現實!
在這種風氣下,瑪哈維爾能對重男輕女根本不在意,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電影里有一個細節,在生了兩個女兒后,他妻子面帶愧疚地對瑪哈維爾說:“抱歉,沒有給你生兒子。”他表現出了極高的素養,沒有埋怨妻子,只是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要誤會。吉塔和芭比塔都是我的寶貝,但只有兒子才能實現我的夢想。”
印度女性要面臨各種歧視、不平等,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在這種情況下,瑪哈維爾能說出“這不是你的錯”這句話,說明他的思想極其先進,而且認為女孩不是不如男孩,只是沒法打破社會禁錮,沒法去學習摔跤罷了。這是吉塔和芭比塔可以成為摔跤手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如果他是一個完全重男輕女患者,即使女兒們有摔跤天賦,也不會往摔跤手方面想。
要么做父親,要么做教練,做教練的時候,就必須忘記父親的身份
可惜天不隨人愿,四個女兒接連出生。
第四個女兒出生后,他把自己所有的獲獎證明都塞進了箱子,尤其是那塊為之奮斗了很多的金牌,放棄了夢想。
瑪哈維爾對此死了心,他不再關注摔跤手,也不看摔跤比賽了。
電影此處有了轉折,當吉塔和芭比塔十幾歲時,突然發生了一個打架事件讓瑪哈維爾意識到了自己女兒具有摔跤天賦。
一天,瑪哈維爾回到家,發現村民領著兒子們堵在家門口向他興師問罪,說自家的兒子們被打了。
一開始他以為是侄子打人,沒想到打人者是他的兩個女兒。
看到被打的男孩滿身傷痕,自己的女兒啥事沒有,他意識到女兒遺傳了他的摔跤天賦!
這就像一個溺水的人遇到了一根稻草般那么高興,不,不是一根,是兩根稻草?!
他可以培養女兒們!
還是們啊!不是一個!
為什么說是稻草呢?
《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女主角上大學,當醫生,那是印度女人里的TOP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
窮人家的女孩們通常只能在灶臺邊度過十幾年,早早結婚,再到別人家的灶臺邊度過下半生。
如果女孩干別的營生,輕者被指指點點,重者可能性命堪憂。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培養男孩當摔跤手是很自然的想法。要是誰培養了女孩干摔跤,恐怕是天字第一號吧!
瑪哈維爾偏偏要當這個天字第一號!
他意識到了女兒的天賦,為了天賦不被埋沒,為了實現他的夢想,他開始行動了。
此處他表現的像一個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逼迫孩子的爸爸。
妻子女兒們抱怨他太無情。
正如電影中他說的那樣:“我要么做父親,要么做教練,做教練的時候,就必須忘記父親的身份。”
逼迫女兒訓練,不能吃辛辣可口的食物,天天五點起床跑步、鍛煉。為了方便訓練,讓她們穿改過的男孩的衣服,還剪去長發。大概短發是女孩的禁忌,所以女兒們被人嘲諷。
不僅女兒別人嘲諷,他訓練女兒當摔跤手的這一行為,也受盡嘲諷。人們不相信女孩會比男孩強。
為了能給女兒找訓練對手,還把侄子拉進來。可是一開始,女兒們和堂哥的摔跤對決并沒有贏,還輸的很慘。
這里評價下印度的飲食習慣,它是一個多教派的國家,多數教民們普遍吃素,所以他妻子不允許在廚房里煮肉,女兒們最多也是吃雞肉補充蛋白質。
成績由汗水堆積而成,溫柔絕不會造就出強者
父親過于嚴酷的訓練讓女兒們開始反抗,但是一場同齡朋友的婚禮讓她們很震撼。她們羨慕朋友不用訓練,朋友羨慕她們的爸爸關心她們,讓她們能夠自己選擇人生道路。
她們開始明白,爸爸訓練自己就是要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被他人擺布,爸爸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為了讓她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
這個能力是靠汗水澆灌出來的。孩子們開始主動訓練,爸爸由黑臉教練變成了人生導師。
他開始引導女兒們進行高階訓練,這就是參加比賽。
第一次參加比賽,舉辦方以女孩為由拒絕他們,要不是為了“女孩與男孩摔跤”這個賣點,吉塔還不能參加比賽呢。
雖然這次吉塔失敗了,但是大大激起她的好勝心,讓她明白了爸爸的意圖。
摔跤是用成績說話的,每一次殘酷的訓練都讓能力增長,每一次比賽都是最好的訓練。
爸爸帶著女兒們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村比賽、邦比賽,兩個孩子開始嶄露頭角。
吉塔和芭比塔獲得了少年組冠軍,青少年組冠軍,這樣一路走到了成年組冠軍。
當獎牌掛滿墻面,爸爸第一次滿意地笑了笑。
誰是最懂你的人?是爸爸?是爸爸?還是爸爸?
獲得了全國冠軍的人要統一去位于帕提瑪的國家體育學院訓練,當吉塔吞吞吐吐地說明這個情況后,爸爸呆了。
爸爸去送女兒,被教練一頓奚落。
教練對新學員的第一句話就是:把你們以前學的都忘記,只學我教你們的。
站在旁邊聽著這句話的是從鄉下來的土里土氣的爸爸。
這時你看到的仿佛是一個不合時宜,不會與時俱進的父親。他用的方法是老一套了,比起村里的泥地,天臺上由褥子拼接而成的簡陋的摔跤墊,國家體育學院的大樓簇新高大,設施完備,訓練有好幾個教練。兩者的條件差別是天上地下。
而且運動員作風時尚,生活豐富,吉塔脫離了爸爸的管教,開始沉迷享受,不注重訓練,開始輸掉本應該贏的比賽。相比之下,芭比塔用爸爸的方式訓練,獲得了全國冠軍。
爸爸和女兒生氣,但也是心疼女兒的,他認為吉塔不應該止步于此,天賦和努力應該造就一個國際比賽冠軍。
在芭比塔的調和之下,爸爸和吉塔和解了。女兒重新遵循了爸爸的訓練方式。
教練則要求的是比賽結果,為了獎牌,他不顧吉塔自身條件讓她減重參加輕量級比賽。
教練的行為被認為是遵從大局,可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運動生涯是那么短暫,遵從大局了被“協調”了,承擔損失的是自己。
教練手下有那么多運動員,誰獲得獎牌都可以。但是吉塔只有爸爸,爸爸是最了解吉塔的人。
為了女兒,爸爸千里迢迢趕到帕提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開始偷偷訓練女兒,以最適合吉塔的方式訓練她。
果然,吉塔突飛猛進,獲得了參加國際比賽的資格。
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戰斗,你必須依靠自己
在決戰前夜,吉塔問爸爸用什么策略,爸爸語重心長地說,用一種能讓別人記住你的策略,明天獲勝,就會讓那些認為女不如男的人閉嘴。
這是他一生的宗旨,他從不認為女不如男,要么也不會培養女兒練習摔跤。
他訓練女兒,培養女兒的獨立人格,讓她們能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在這點教育孩子的方法上面,瑪哈維爾值得所有人學習。
在決戰時候,教練使詐把爸爸關起來不讓他現場指導吉塔。吉塔已經成熟起來,前兩局戰平。
而決勝局大比分落后的情況下,爸爸又不在身邊指導,女兒想起小時候爸爸讓她跳進河里又不去救她時說的話:“記住,爸爸不能每次都來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戰斗,你必須依靠自己。”
老鷹等待雛鷹長大后要把它推出巢去,讓它自己飛翔。培養孩子,最終是為了讓他們學會生存。
當吉塔憑借自己的力量和策略,贏得了比賽。在這一瞬間,她已經長大成熟,成長為一名有獨立人格,自主自強選擇人生道路的女性。
這證明了爸爸在摔跤和孩子培養上都已成功!他只教導孩子如何去戰斗,并不是每次都去救她,最終孩子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救。
當看到影片最后,這件事情的原型人物,真正的瑪哈維爾,他培養兩個女兒獲得了29枚國際摔跤獎杯,吉塔還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格參加奧運會的女摔跤運動員。他影響了1000名印度女人成為摔跤手,在重男輕女的印度,這堪稱奇跡。
一切的一切,都始于一個信念:誰說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