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兩道題,愣十分鐘;憋兩個字,去趟廁所;背幾個單詞,不是喝水就是吃口水果。
媽媽說每次陪孩子寫作業都是煎熬。
老師說,孩子上課聽講也不認真,走神、開小差是常態,但課間特別活躍,是跑跳打鬧的高手。
媽媽說孩子在家玩游戲、看電視也挺專注的,就是不愿意學習。
那問題來了,孩子既然不愿意學習,那我們還有必要逼他們嗎?
我們先通過邏輯推理來看看繼續逼孩子學習會得到一個怎樣的結果。
無良工廠為了獲得鵝肝,是用機器往鵝肚子里泵食物的,而且是過量的,他們不在意鵝的痛苦。“填鴨式教育”估計就是這么來的,把人的腦袋看成了和鵝肚子一樣的東西,只要往里塞,就能裝的下。
這就是對學習的誤解了,是不了解腦袋運作規律的一種誤解。學習是過腦子的事,凡是過腦子的事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當事人愿意才行。
孩子的學習意愿粗略可以分成三類,愿意學習,不愿意學習,以及無所謂愿意不愿意。在這三類擁有不同學習意愿的孩子當中,只有“無所謂”的能填鴨,因為他們沒有喜好,他們的腦袋像一只沒有生命的口袋,裝多裝少似乎也無所謂。另外兩種,愿意學習的自己就能吃飽用不著別人來填,不愿意學習的孩子腦袋像一只實心的皮球,打死你也填不進去。
那不愿意學習的孩子繼續逼他們還有意思嗎?沒有了。繼續逼下去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在逼的過程中,彌漫的一定是雞飛狗跳的親子沖突,而且這種沖突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一定還會升級。到最后,輕則親子關系出現嚴重問題,重則孩子將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
我們再反過頭來想想,如果我們不逼孩子學習會發生什么。先說確定會發生的,就是親子關系不會惡化。好多父母都是用“母慈子孝”來形容他們和孩子不學習時候的狀態的。一家人,快快樂樂的過生活,我們少算一點,就說小學初中,一家人,愉快的共度九年的美好時光,不值得追求嗎?不值得擁有嗎?如果再加上這九年良好的親子關系、家庭氛圍對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收益將會變得更大。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有疑問了:那孩子沒知識沒文化長大了怎么辦呢?
我們剛才分析了,逼孩子學習的結果是不好的,是確定的,你逼孩子學習九年甚至更長時間,孩子在大概率上也是沒知識沒文化,而且還有可能出現其它嚴重的問題。那不逼孩子,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呢?準確的說,我們不知道。就是說,孩子在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最差,也就和被逼學習的結果一個樣。請瞪大眼睛看清楚,這個最差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了,而不是被逼學習的那種確定性了。
如果我們極理智的來算賬,把孩子將來的狀態用數字來表示,1代表最好,10代表最差,那孩子將來最差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和最好的概率一樣。其實,只要孩子的將來比最差的情況好一點,不逼孩子學習就是明智的選擇。而這種好一點概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
確定的良好親子關系、多年的幸福生活,加上大概率的美好未來,再逼孩子學習是不是就有點不理智了?
有什么疑惑盡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眾號收聽音頻內容,有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