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王小波的人大概會知道這么一段話: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這段話出自《黃金時代》,再次閱讀到它是在今天,距離我的21歲還有68個日夜,一陣無力涌上心頭??赡芪也]有王小波如此飽滿豐沛的青春感受,并不覺得自己生猛無比,也沒有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熬了幾天夜之后像個乏綿羊,對變成天上的云沒什么興趣,身邊也沒有戀人,只剩下吃可以勉強解救我。
人人都把二十出頭講得那般美好,我滿懷熱烈趕路而來,只為看一眼鮮花滿地,朝霞遍野,卻有些失望:這樣的生活,和我之前想得不太一樣啊,二十出頭的年歲,真是如此尷尬的境地:要自由,沒有完全的自由,要夢想,卻現實卻拖住腳踝,要愛情,喜歡的人卻不喜歡自己,要刺激,卻開始有了顧慮。
朋友喊著出去刷夜,第一反應不是“好啊走啊”,而是“算了太傷身體了熬不起。”
二十多歲的人初次直面現實,變得有些小氣起來,對于勇氣也斤斤計較了,怕揮霍多了收不回來了。不敢再那么天馬行空,至少要伸一只腳下來探探路了。
不敢把未來想得太小,心有不甘。
不敢把未來想得太大,怕有失望。
?
那天和一群年紀相仿的學長學姐討論idea,說到“做回自己”這個話題。
滔滔不絕了半天忽然意識到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
就像靶子是有了,紅心沒有,怎么扎都得不到十分。表盤有了,沒有刻度,無論怎么轉,都對準不了時間。
這才發現,我們喊了很多年的空口號,沉浸在那種自以為是的酣暢淋漓中,高舉旗幟“不愿向任何人妥協”,卻發現,是沒妥協于誰,卻歸根結底也沒做回自己。
有一期“飛鳥與島”里維安讓大家用三個詞概括一下自己近來的生活狀態,沒想
到大部分人負能量爆棚,我看了所有的留言,總結成三個同音字:“忙”“盲”“茫”。
學校告訴我們要做三好學生,我們卻不小心失足成為了三máng青年。
這三個字,大概概括了對當下很多與我同齡的年輕人比較貼切的生活狀態。
每天很忙碌,忙著看各種各樣的書,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忙著交朋友,又忙著要獨處做自己的事情,報名了什么課程,又要趕一個又一個的話劇。
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忙,大概是想和其他人不一樣吧,我喜歡什么,我想要什么,其實我也說不清楚,不過,就是不想和別人落下吧,
大部分時間很迷茫,明明已經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了,卻還是在心里念叨著我對于未來很迷茫啊,我不知道要怎么做。
偶爾很盲目,看到別人在做什么,就也跟著去了,沒有考慮好這件事情是否對自己真的那么有意義,盲目的決定,下判斷。
不知道該從哪里去苛責,很多人把這些不幸福歸結于自己想要的和外界所給的不匹配:比如讀著不喜歡的專業,做著不滿意的工作,想要的很多,能做成的很少。
我覺得教育的矛盾在于,我們都是先選擇,后體驗。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卻要用大學四年或者之后更長的歲月去為十八歲的決定負責。
?
二十左右的年紀,明明沒有什么需要擔心的啊,爸媽還會給你生活費,滿臉的膠原蛋白,沒有房貸,不用供車,用不著考慮養老和寶寶。
我們的實際負擔很輕,心理負擔卻很重。
我親身經歷過一種很難受的惡性循環:因為看到別人很優秀,所以自己也想要優秀,于是讓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并且想每一件都做好,可總有幾件不會如愿,于是就往自己身上累了更多的包袱用來彌補沒做好的那幾件,這樣下去,身體越來越累,心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累在身上的任務越來越多,能完成得好的卻越來越少。
那段時間,心力交瘁,我開始問自己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我一直在懷疑自己的能力,計算著如何讓這已經酸疼的肩膀承受更多的重量,卻忘記去思索,我往身上累積的這些包袱,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開始發現我的問題:對于自身定位的缺失和與周圍人過多的比較。
?
越是忙的時候,越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為自己而忙。
還是因為要忙著趕上其他人,因為周圍的人太優秀了,他們的存在時刻煽動著我們的焦慮情緒,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如果不敢上他們,就會被“優秀”拒之門外的可怕后果。
優秀成為了一種模板。成了一種刻板印象。我們還拼命追逐,把別人的模子往自己身上套。
我覺得我周圍的人,優秀的出眾的有很多,有趣的,內在豐富而浪漫的卻很少。
越是茫的時候,越是不要東張西望,專注做好手頭的事情。
你只要把你現在腳下的路踏踏實實地走好就行了。沒有動力的時候,看看天空,看看其他奔跑的人,大部分時間,還是看著腳下好了,迷茫之于青年人,就如同空氣之于人類,確確實實逃不掉,離開了反而會不自在甚至死掉。
越是盲的時候,越是不要快速做決定。
不要被其他人的努力亂了陣腳,腦子一熱就開始往別人的主場撲過去,轉而發現自己并適合。
我想說的是,你所處的那種“心理困境”其實適用于每一個和你年紀差不多的人,只不過很多人很早就懂得如何掩飾那種不安和焦慮,把自己包裝得從容又不迫。無關好壞,我們都一樣。
那些所謂的迷茫和不安,有時候只是拿來感動自己的,為了日后回想起這青春的尾巴,還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什么組織競選失敗了,獎學金沒評上,喜歡的人不喜歡你,都不是什么大事情。
你之所以很難過,是因為,目前的你只看到這么多東西而已。
然而生活的進度條是沒有暫停鍵的。更沒有所謂的快進和后退,你除了踩著這個節點向前,還能怎么樣呢?
這些當下看起來天大的事情在一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會隨著時間的比例尺漸漸縮小為一個點,小到你都不再想的起來。
?
說實話上了大三之后自己的心理狀態并不是那么好,也常常和朋友開玩笑說自己“安慰別人的時候說得頭頭是道,自我疏解的時候就變得一團糟。”
去上海街頭晃了幾圈之后覺得好多了,把一些該做的決定做了,雖然失去些東西,卻明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前方有路,路就在我腳下。
《為你讀英語美文》節目組的老大永清今天又拿出去年今日我做的那期雙11特別節目,他說,維安,我幫你把個人介紹從大二改成了大三了。
還說,“這期節目發布了剛好一年。那個時候,你只是說自己開始試著寫一些影評和文章,還沒有開始做公眾號,剛剛加入電臺,是個對一切充滿新鮮感的小姑娘?!?/p>
“這一年來,成長了很多?!?/p>
可能自己并沒有意識到什么,就是在自己選的那條看起來很難的路上摸爬滾打,走啊跑啊哪怕哭著也不能停下來。忽然發現自己已經跑出了那些時光里的迷茫,盲目,也脫離了曾經的忙碌。
迎接我的,此刻的,未來的每一天,“忙”“?!薄懊ぁ边@三種狀態依然會交織著,偶爾出現,讓我有些猝不及防。
但是,我知道不能再哭了啊,內心瘋狂拔節生長的時候是會有點疼的,習慣習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