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觀點認為谷歌前景堪憂, facebook超新星般地升起,社交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會顛覆了搜索這個曾經或者現在還是主流的方式.
當時我想, 是否言過其實?
隨著國內微博, 微信的逐步發展, 我開始理解這個觀點. 的確, 傳統而言, 人獲取信息的方式是道聽途說, 靠人的傳播得到的. 如果移動社交上呈現的信息足夠多, 足夠滿足你的興趣讓你沒有了搜索的動機.
如果還要主動了解某個信息, 移動社交讓你可以接觸到任意領域可以答復你問題的人, 搜索不就沒意義了嗎?
況且, 現在的搜索出相關信息密切度并不算讓人十分滿意. 搜索結果的后面四頁你基本不會再翻, 而前面四頁是否就是你想要的東西呢? 掌握關鍵詞的門檻是個障礙.
今天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如果互聯網的信息已汗牛沖間, 只要有合適的關鍵詞搜索和足夠強大的搜索引擎,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那為何知乎可以在短短幾年發展了3千萬的用戶?
知乎是UCG模式, 意味著是需要有人花費力氣碼字碼出這么多的內容.那不是多此一舉嗎?
想到的幾個原因.
還是關鍵詞的瓶頸.
比如你看完亞冠決賽后, 有個問題: 為何不上郜林首發?
這是個短時間的問題, 搜索引擎一般結果是非時效的, 最新的結果不一定出現在前面.
再負責些的問題, 你會發現關鍵詞需要一定技巧, 但提問則是很直觀的, 大部分都懂.
知乎便有了空間去搶搜索的需求.
然后, 知乎讓騰訊入股, 搜狗接入知乎的內容檢索上.
我再想到了之前谷歌有可能收購Twitter的傳聞。
谷歌為了做好個性化搜索,做了很多布局。如gmail/reader/youtube等,就是讓谷歌更了解你,推送更相關的信息。但是, 谷歌帳號之間沒有太多社交內容,除了Gmail,但gmail屬于通訊工具,里面缺乏自言自語和社交的互動。facebook和微信都包含了這兩個關鍵因素。然后你谷歌搜索,gmail里的內容是不呈現在結果內的。你也看不到聯系人的郵箱定期更新的公開信息。
概括地說,這幾年有幾個關鍵因素出現重大變化改變了信息配對的行為。
1 內容的產生
出現更多UCG互聯網內容,比傳統的網頁內容更多,更及時,更貼近個人的領域。
移動互聯和APP更隔絕了搜索。
比如以往??葱侣劼摬? 每天講的都是常委會議等和你八輩子打不到的信息, 現在有了個街道的小報, 里面說的事情是你身邊的事情.于是你有了去聽(訂閱)的愿望.
2 信息配對的方式
社交傳播可以改便主動和被動地獲取個性化信息方式。
舉個例子,
我對社群經濟感興趣了, 傳統的方式是跑去搜索這四字的關鍵字,如果我要持續關注這個信息, 我總不能每天去搜索吧, 我希望可以有相關這類型的文章推送.
當然, 跑去搜索訂閱郵件是個方案. 不過, 也許關于社群經濟的文章不總是在題目涉及到, 也許文章里根本沒有這四個字.那怎么辦呢?
于是, 我會經常閱讀"互聯網", 或者"創業"等幾個主題頻道里看文章, 也許有時候碰到這類的文章.
能訂閱"社群經濟"話題或者標簽的, 現在只有"一點資訊", 還有知乎.
3 人的推薦.
最傳統的方式, 你生活在一個圈子里, 圈子里流動的信息與你想知道的信息重合度會比較高的.
于是, 微信朋友圈里的轉發, 是否會讓你打開的機會增加呢?
新浪微博里建立的網絡是有中心化的信息流動, 而微信建立的是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里面就有了不同的傳播路徑和內容.
自然而然,谷歌收購社交服務,是解決這個變化的一個戰略。google,twitter賬號融合,可以跟上這個變化趨勢。還沒兌現傳聞的原因不得而知,價格太貴?谷歌有更好的戰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