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家所在地的自然村,稱布厝崙。明朝之前,此地稱大埔崙,因為傅氏人家住居,故稱傅厝崙。“傅”與“布”閩南方言當地口音同音。后來,傅氏移居他鄉,黃氏進住,黃氏族人就稱此地為布厝崙。
? ? ?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布厝崙就種植了幾棵高大的荔枝樹。每年到了夏天,樹梢上掛滿荔枝果,成熟時候,呈現出一片紅彤彤的迷人景象。其他自然村的人都很羨慕,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流傳開了,“布厝崙荔枝紅,嘸識人”的俚語歌謠。這是一種揶揄的說法,意思是說,荔枝成熟時,布厝崙人為了不請人吃荔枝,假裝不認識人。
? ? ? ? 到了一九五八年,由于大煉鋼鐵的需要,數百年樹齡的老荔枝樹盡皆遭受砍伐。布厝崙就沒有了荔枝樹了。六十年代初,父親和四伯父就在原來種植荔枝樹的地方蓋起了古大厝。
? ? ? 六十年代末,父親為了重現“布厝崙荔枝紅”的迷人景色,就在古大厝的房前屋后種植了十多株荔枝樹。機緣巧合,當年大隊的專業隊也在大力開劈荒山,大量種植荔枝樹。于是,父親就去專業隊訂了荔枝樹樹苗,觀摩和學習荔枝樹的種植技術。每株荔枝樹的株距控制在四米左右,根據地形決定疏密。深挖坑,每個坑長寬高各一米,坑底堆埋有機肥。荔枝樹樹苗采用高空壓枝的辦法。荔枝開花的時候,在所選擇的荔枝樹母樹枝枝條上,把枝條的韌皮部環形切開,用紅壤土、牛糞加水和成的泥漿封在切口處,然后用塑料袋密封,兩頭用繩子綁緊就可以了。過了一個多月,所育苗的枝條就長出新的根系,剪(鋸)下來就可以種植了。
? ? ? 種植之后,為了保苗成活,可是要花費不少的心思的。荔枝苗種下去,首先是要用小木樁加固,確保剛剛種植的小樹苗不會在大風中晃動搖動。其次是要把荔枝樹苗的樹葉剪去,只留三、五葉片,目的是減少水分的蒸發。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在每株剛種植的荔枝樹樹苗旁邊,放置一個小陶坩(用臉盆也行),陶坩里裝滿水,用一條棉布條一頭固定在坩底,一頭扎緊在荔枝樹樹苗底部。陶坩高,樹苗底,陶坩里的水就會慢慢地滋潤到荔枝樹樹苗根部,陶坩里要保持有水(給剛剛種植的小樹苗滴灌的土辦法)。這方法很有效,很管用。能確保荔枝樹樹苗成活。在大厝門口那一株,父親種植的,不知道是誰不讓種,就被人為拔掉了。到了第二年,利用下雨天,父親教我種植,我親手種的,結果成活了。種植好了之后,四周圍了籬笆,籬笆上還加了蒺藜,防止被人為破壞。
? ? ? 只要精心呵護照顧。四五年后,荔枝就能夠開花結果。時間來到了一九七八年,當年二哥承包了北斗山后冬田,農閑時,到漳州購買化肥,因而順便也學習了一些有關荔枝樹的管理經驗。活學活用,砍去枯枝和纖弱枝,重疊枝和過密的樹枝。次年春天,到荔枝開花時,把花穗剪去三分之一,減少了營養的流失。荔枝開花后,還噴灑了幾次硼砂水以及其他保果的藥液。
? ? ? ?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一九七九年夏天,古大厝旁的荔枝大豐收,再現了當年“布厝崙荔枝紅”的情景,呈現出“飛焰欲橫天”的絢麗多彩的景色。
? ? ? 荔枝成熟了,一大家人難得圍在一起,共同享用荔枝宴,大快朵頤,其樂融融。采摘了一籃又一籃,“堆積如山”。我問父親,以前的荔枝有沒有這么大豐收。父親沉默了一會兒,沒有回答。我知道,是沒有見過的,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那一年荔枝大豐收,是空前絕后,從那年以后,這些荔枝再也沒有那么豐收過了。
? ? ? “布厝崙荔枝紅,嘸識人”。如今,荔枝豐收了,再也不能讓人調侃我們是小氣鬼。于是,荔枝大豐收了,親戚朋友同樣也有口福了。堂親,同一生產隊的,每家每戶各分一份。因為要分享的范圍大,每份不多,大約也就二斤重左右,目的是讓各位嘗嘗鮮,送的是一份情意,是分享一份豐收的喜悅。
? ? ? 因為荔枝不耐貯存,所以,除了分給親朋好友之外,剩余的荔枝就用來釀酒。那一年出生的侄子侄女就是有福之人。因為他們的母親坐月子時,都有口福吃上鮮荔枝,或者喝上荔枝酒。記得那一年,父親還腌制了許多咸荔枝,連皮帶肉腌制。咸荔枝用來做藥,用來醫治唇疔,有奇特的療效,是農村常用的古傳偏方。父親用心良苦,不僅僅為自己著想,也為村里其他人著想。
? ? ? ? 歲月如歌,往事如煙。樹欲靜而風不止,父母和二哥早已先后去世了。兄弟們和侄子們各奔前程。時至今天,這一整排荔枝樹依然枝繁葉茂,依然生機勃勃。這一排荔枝樹,也依然成為布厝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到了春天,依然吐穗揚花,引來蜂蝶無數,只是到了初夏,未見掛果。讓那些從樹下走過的路人,空發感慨:“怎么見不到布厝崙荔枝紅啊!”也許,這些荔枝樹是在默默地等待,等待主人們對它們的關心和呵護!
一直到了今年,春旱,荔枝抽穗揚花時,沒有下雨,有利于荔枝掛果。主人沒有管理,沒有噴灑農藥,無人照顧的荔枝,全靠自己自覺自愿生長,開花結果。因此,布厝崙人,都稱這些荔枝為“野生荔枝”。
樹高十多米,人們來到樹下,懷著崇敬的心情仰望著它:碩果累累,紅彤彤一串串;微風過處,沉甸甸,顫巍巍……呈現出“南州六月荔枝丹”壯麗景色,惹人喜愛!
然而,對于我們就近在樹下的人來說,卻是高攀不起,雖然眼饞嘴饞,踮起腳尖干瞪眼,卻是一籌莫展,無可奈何,只能望著一穗穗的荔枝果實興嘆,聽任它成熟而天天自由落體。掉落一地的荔枝果實,引來無數的黃蜂、蒼蠅,黑螞蟻等“美食家”,它們得到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它們是最大的贏家,它們爭分奪秒爭先恐后享受著純天然的食品!作為主人的我,我自愧不如!
荔枝掛滿枝頭,卻采摘不到,功虧一簣,無乃太可惜!
(寫于2018年1月16日。2018年6月26日,回老家,看到滿樹荔枝,采摘不到,修改并發布更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