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品質本身就是意志品質。意志品質低下的人是讀不完一本書的。所以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有一條就是“讀一不二”。一本書必須要讀完,才能讀第二本書。
真正的閱讀興趣必須要在不斷地挑戰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所以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場挑戰,是一種對話,是一種博弈,也可以說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一個摔跤比賽。
閱讀,最低層面是獲取知識。更高一級的是,培養一種思維的能力,一種意志的品質,一種人格的養成。
書籍,需要你真正調動你的智力、注意力,去全身心投入,才有可能獲得某種收獲。書籍,絕對不僅僅是提供知識,同時還在培養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趣味。閱讀一本真正有用的書,需要調動的是你的主動注意力,而不是被動注意力。
從“我與他”到“我與你”
當你的主動注意力被調動的時候,你與這個世界的關系就從“我與他”,一個漠不相關的“他者”之間的關系,變成“我與你”之間的關系。就比如說當你面對一棵樹在觀察它的時候,與它進入的就是這種“我與你”的狀態了。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寫的一本書就叫《我與你》,我們跟世界的關系在淺層次是“我與他”,他是一種外在的東西。比如說,我和一個杯子之間是沒有關聯的。它就是一個“他者”。但是如果你長期使用它,長期跟它形成一種親密的關系,甚至有某種交流,一種情感的對流,一種在最隱秘層面上的一種相遇,那你跟它之間,就變成“我與你”、“我與您”了。
人磨墨,墨磨人
“人磨墨,墨磨人。”我們中國的古人,也明白“我與你”這個道理。當你在磨墨的時候,墨也在磨你。這個時候,墨從一種被動的被你研磨的狀態,逐漸地變成了主動的研磨你的狀態,你與墨也形成了這種“深切地”互相關聯、彼此互動的一種狀態。
而閱讀,深度的閱讀,也是這樣一種,與書籍,與作者深切互動的狀態。它是一種對話、一種交談、一種博弈,是讀者和作者玩了一個比較費力,但是特別有收獲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