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數孩子頗具攻擊性,這些孩子在學校往往因為攻擊同學受到老師責罰同學冷落。具攻擊性的孩子,內心一般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缺乏的小孩,隱藏著很多不輕易為人知的壞情緒。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變得怯懦、退縮;一種是變得非常有攻擊性。
運動是壞情緒的宣泄渠道.
孩子的攻擊性,需要透過教育來引導、升華為正面行為。除了善良行為的認同學習外,多運動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擁有情緒的正向疏導方向。
也有的小孩從小捧在手心長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過別人被打,為什么進了托兒所、幼兒園后會動手打人?他從來沒有模仿的對象,這個暴力的動作是從哪里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模仿的確是最原始的學習,既然沒有模仿對象,為什么會有這個行為出現呢?拋開家族系統隱藏的一些原因,攻擊性也是從我們祖先——動物身上來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方法是將這些野性變成公平競爭的運動技能,在合理的條件下發泄、舒解出來。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一味在課堂上拼成績!
了解人的暴力、攻擊性的來源后,我們應該盡力推行體育,讓壞情緒有適當的管道發泄出來。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這個多巴胺促進我們的正向情緒,使我們不易得憂郁癥。
運動還能加強團隊合作的默契,因為21世紀又回到了我們祖先生存的方式——用團隊的力量求生存,去并吞別的公司或跟別的公司競爭,不再像以前一樣單打獨斗了。
我們一向不注重體育,常把體育課調去補英文或數學,殊不知有了強健的身體,知識才有意義;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話,再多的知識都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