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榮譽
榮譽是一個隨時間不斷變化的概念。在荷馬的《伊利亞特》中的希臘人看來,生活本質上是真正做到無愧于集體的期待,在戰斗中證明自己,不以任何方式使自己丟臉。這并不是說你不能有不佳的表現:當國王把阿基里斯最寵愛的一個女奴從他身邊奪走時,阿基里斯像小孩一樣在帳中生起了悶氣。但當他返回戰場為其最好的朋友復仇時,他又重新贏得了榮譽。對于那些希臘英雄來說,榮譽是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東西,如果需要在光榮地死去和不光彩地活著之間做出抉擇的話,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但榮譽的概念并僅限于軍事英雄。蘇格拉底也是為榮譽而死的,但不是在戰場上, 而是在牢獄中,為的是表明他重視原則甚于自己的生命。然而,我們的榮譽概念卻并不如此清晰。美國士兵當然也是帶著榮譽而死的,但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更一般意義上的(能夠充當生活的指導原則的)榮譽感肯定不像古代雅典那么突出。不過我們的確有一種義務感,許多人說,無論怎樣,生活的意義都在于盡你應盡的義務——無論是為了上帝、國家、家庭、朋友還是你的雇主。
生活是學習
有一種常見的看法是把生活當做一種學習經歷。當然,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所有這一切的確是個問題,但至少有些學習本身就是讓人滿足的。也許,這種滿足本身就是學習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只要有了什么糟糕的經歷(比如失戀、由于吸煙被學校開除等等),我們就會把它們“記錄在案”。 有些人感到有必要經歷盡可能多的東西;“什么東西都要至少試一次”,僅僅是為了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在他們看來,“盡情地享受生活”就意味著什么都做一遍。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說法對于不同的人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把生活當做一種使命的人盡情享受生活的方式是盡一切可能來實現自己的使命;把生活當做悲劇的人會把這種說法理解為相當程度的受苦。時下有一則流行的比喻說,生活是一種“成長經歷”,活著就是“開發你的個人潛力”。大約兩百年前,這種生活觀曾在德國流行過,我們也能在古希臘哲學比如亞里士多德哪里找到這種說法。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由來已久的答案是,學習出智慧,相應地,沉思的生活自古以來就是哲學家的建議。
生活是受苦
我們可以在這里重提與喜愛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把石頭滾上山,換來的不過是石頭又重新滾落。我們有時看到生活正是一遍遍地重復,最終什么也沒有增加。有一個現代小說中的人物,當她看到自己的牙刷,并且意識到自己今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刷牙時,她自殺了。不錯,有些事情猛然回想起來,的確顯得沒有意義。有時你雖然訂出了某個計劃,但你知道自己一個星期后仍會把它打破。你爭取高中文憑是為了上大學,是為了拿到學士學位,為了進醫學院,為了拿到碩士學位,為了實習,為了學習外科,為了動手術,為了過你在高中時夢想的生活,但你那時年紀已經很大,工作太忙,以至于不能享受它了。有些人會以同樣的方式說,生活是荒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加繆認為西西弗斯的任務具有荒謬性,但他的生活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以一種蔑視反抗著自己的命運。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東西?偉大的悲觀主義者阿圖爾·叔本華也認為生活是受苦我們的欲望終將是非理性的和無果的。他認為,出路在于通過審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達到一種超然狀態。叔本華的解答類似于古代的斯多亞哲學,這種學說認為,我們的絕大部分激情都是非理性的,運用理性的超然智慧可以最好地使我們免受它們的干擾。
生活是一場投資
由于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里,所以我們有時會很自然地把生活看成一樁買賣(“美國人民的主要事務就是做生意”,卡爾文·柯立芝這位有幸當上美國總統的商人如是說)。以這種方式看待生活,是把我們的有生之年看作為取得回報而在各種事業中——職業、上學、婚姻、孩子——所投入的資本。由于回報的東西并不都那么清楚,所以投資成敗的標準頗受爭議。一位父親可能會由于他兒子的決定要當一個詩人,而認為他“浪費了自己的才能”(也就是做了壞的投資);而兒子卻有可能職責父親“唯利是圖”,其實是在背地里打他的如意算盤。這則隱喻很容易同它最突出的表現混淆起來,即認為一個人一生賺的錢和積累的財產才是檢驗成功的標準。然而稍加考慮就會發現,這并不總是一條可靠的衡量標準。如果一項好的投資要用一個人最后得到的東西加以衡量,那么這里就有一個非常真切的問題:這種生活之外的東西怎么可能是生活的意義?
生活是各種關系
關于愛情、婚姻和優異,我們還沒有談多少,但在許多人看來,他們的生活中最終的以及使生活獲得意義的顯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身為人類的一員或國家公民那種抽象意義上的關系,而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或另幾個人之間達成的非常特殊的關系。因此人們或說,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友誼或愛情。但值得指出的是,“關系”這個隱喻性的術語有一個奇特之處。為什么我們會用這樣一個平淡的詞來形容如此重要的東西?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兩人的結合就是兩個分離的存在者發生了“關系”,而不是先從結合開始思考?的確,我們語言中關于“關系”的大部分內容都呈現給我們這樣一幅令人難堪的圖景,即兩個孤獨的靈魂視圖相互“理解”,彼此“溝通”或者“打破壁壘”。然而,另一幅圖是更加使人振奮的,即如黑格爾所主張的,我們所有人都已被一種無所不包的精神聯系起來。根據這種觀點,正是我們之間的距離而非親密才是偏離常規的東西。生活的意義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之網。理想地說,生活的意義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