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到現在我們的新聞媒體里,不時有校園“霸凌”的事件出現。其實這也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直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校園也跟社會一樣,有以強凌弱,有小圈子。甚至還有一些老師本身的心理素質就有待提高,更不要說能很好地幫到孩子。
我自己的感受,小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幫子小孩一起玩,一幫孩子里面會有一個為首的大孩子,大家要以這個孩子為首,聽他(她)的安排,否則你在這個小群體里是呆不下去的。我就有過不順從,被排擠的經歷。沒有人和你玩,你會覺得很孤單,失落,好像還有被拋棄的感覺。人本身是群體動物,一旦落單是會有深深的恐懼的,介于這些心理感受,我會試著做一些迂回,暫時放下一些堅持。從要好的小伙伴入手,緩和關系,再慢慢回到群體中來。當然這也是一個慢慢學習成長的過程。
我們那一輩的孩子,都是一起長大的小伙伴,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對來說建立得還好一些,有什么矛盾處理起來也相對容易些。而現在的孩子都是一個孩子,平時都是和大人接觸多,也沒幾個玩伴,協調問題的能力就鍛煉得比較少。學校里的同學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融合起來就更難了一些。
還有現在有的老師人格發展也是參差不齊,有的老師自身素質也亟待提高,搞不好還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學會怎樣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正確的幫到孩子處理問題,度過孩子生命中的暗淡的時光。
首先,小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類似問題一定要冷靜對待。先要聽孩子說,問清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明白孩子的處境,讓他(她)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有什么事情爸爸媽媽一定會和孩子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力量。一定不能指責和埋怨,讓本已受傷的心靈更加雪上加霜。
然后,再去了解整個事情的過程和動態,和學校,老師分析問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一起拿出最好的辦法來幫助孩子。
根據專家的建議和指導,這里總結了幾點與大家分享。
1、一定不要以暴制暴,這樣只會增加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的小孩遇到被欺侮的事情,我們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要打回來。有的不惜還會去報一些空手道,柔道等的興趣班以提高身體素質,以期強大自己,報仇雪恨。但是這并不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不能解決事情的源頭,即使體格健壯一樣會被欺侮,增加傷害,還會在心里埋下怨恨的種子。
2、不要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包裹起來,這樣孩子永遠長不大
有了這類事情,家長的直覺反應就是保護孩子,要不轉學,要不花費更多精力來保護孩子。但是孩子應對危機的能力并沒有提升,而且轉學以后或在離開家長的時間段,并不能保證孩子不會遇到類似問題。反而減少了孩子鍛煉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讓沒有解決的問題繼續延續。所以家長能做的只是陪伴孩子勇敢地面對,慢慢培養自己應對的能力。這樣才不會重復被欺凌的怪圈。
3、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在強身健體的同時,爸爸媽媽要時時注意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并強化孩子對這些優點和長處的認識,意識到自己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從而建立自信。并且讓孩子多去嘗試,找到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事,找機會在小伙伴們面前多多展示,這樣就會得到小伙伴的欣賞和肯定,這也會加強孩子的自信心。當一個人有了自信后,就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氣息,別人也會感受到你的變化,自然而然就不會再來欺侮你了。
4、勇于面對,學會溝通
告訴孩子,遇到這些欺侮自己的人,要勇敢地面對,表達自己的憤怒。憤怒的情緒也能增強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我還不能說服你,也沒有你強大,但我一定會堅定地維護我的立場。大聲說出你的抗議:我不喜歡你們這么做,我不接受!能大聲地表明立場,這是你確立信心和建立自我邊界的第一步,你的氣勢有時也會震攝住對方。
想要欺侮別人的人,其實內心也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他們用刺和凱甲將自己武裝起來,借欺侮弱小顯示自己的強大。有個上六年級的小孩,他打了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原因僅僅是因為他上五年級時也遭遇過六年級孩子的打,所以他在上六年級的時候,也要找個五年級小孩子打了以報當年被打之仇,并沒有意識到別人是無辜的。
如果是這樣,我們可以試著用同理心與對方溝通,表明我們是無辜的,打人是要承擔后果的。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識,從而放棄欺侮人的舉動。
5、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人都有愛和被愛的需要。我們是社會人,都需要歸屬一個群體。我們的孩子除了要學會愛別人,也要學會贏得別人的愛。學會尊重欣賞別人的同時,也要會展現自己優點和特長,來贏得別人的喜愛,建立自己的小伙伴圈子。
一個人在一個群體里,總會有喜歡自己的人和不喜歡自己的人,我們要多和喜歡自己的人呆在一起并結成伙伴。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并接納你,你就會有一種群體的歸屬感,從而覺得走到哪里也不是你一個人。欺侮人的人自然也就不敢欺侮你了。
6、制造機會化解矛盾
做家長的還要制造機會,讓孩子和小朋友們接觸。比如幫助孩子開生日派對,在玩樂和游戲中彼此增加了解,化解矛盾。還可以在節假日時組織家庭出游的方式,通過彼此父母間的溝通,更好地了解一些深層次的原因,了解彼此的相處模式,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還是要通過恰當的提問,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還原事情的真相,并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四問:
1、發生了什么?
2、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影響?
3、這件事對你來說,最難接受的是什么?幫助孩子將內心深處最難承受的事情表達出來。
4、你覺得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你才可以完全接受呢?
再總結一下核心原則和方法:
1、保護受害人自尊心和自信心最關鍵,這遠比解決身體上的傷害重要得多。
2、讓肇事者明白并體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后果。讓肇事者明白他是因為懊悔而停止不良行為而不是害怕懲罰。
3、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而不是依靠大人的權威代替他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