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文中五代已出現兩代后梁、后唐;十國也已經出現了前蜀、后蜀、吳越、吳、閩、南平、南漢、楚這八國。這里之所以把后晉、后漢、后周放在一起,是因為后漢實在太短,僅有兩朝四年,幾乎就是后晉后周之間的過渡。
后晉,開國皇帝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個割讓燕云十六州,認契丹人當爹的石敬塘。這家伙擱現在一準兒被罵成“漢奸”,可你還真不能說他是漢奸,因為他本來就不是漢人,是沙陀人。話說五代里面其實有三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那就是后唐、后晉、后漢。?
至于沙陀人,大家只需記住他們曾經是西突厥的一支,原來在游牧于新疆沙漠一帶,所以就被稱為沙陀,沙陀就是沙丘的意思。那現在為什么沒聽說沙陀族呢?因為他們早已融進了漢族,說不定你我的血脈中就有沙陀基因。
這個石敬塘原本是后唐李嗣源手下馬仔,被李嗣源賞識,還把女兒嫁給了他。也就是說他的身份是皇帝女婿,皇帝哪能虧待了女婿,歷任宣武、保義、河東節度使。
可風光沒幾年,李嗣源死了。繼位的李從厚對他手下節度使不放心,玩了個幾大軍區對調,可惜玩脫了手,被弟弟李從珂干掉(五代怎么全是這種破事兒)。
李從珂一上位,手下的有實力軍頭就剩下石敬塘。李從珂犯了和他哥一樣的毛病,就是時不時想給石敬塘換換位置。一來二去石敬瑭哪受的了,干脆撕破臉反了他娘的。
石敬塘的實力又不足以干掉李從珂,這老小子琢磨著請外援,還是契丹人夠猛,就請他們了。強力外援價碼可不低,于是就有了開頭割讓燕云十六州一幕,更讓人跌眼鏡的是,他居然認了小自己十幾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當爹。
就這樣這個以“兒皇帝”著稱的老家伙,在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同時,建立了五代中的最屈辱的一代——后晉
北邊天天演大戲,我們南邊的八國也沒閑著。尤其是吳國,吳國國主楊行密死后,吳國軍軍政大權為手下大臣徐溫實際控制。徐溫死后,他的養子徐知誥篡位,恢復原姓改名李昪,并重新打出了大唐的金字招牌。
這就是十國中第九國——南唐。
提到南唐,最為人熟知的恐怕是他的孫子李煜。這位詞人皇帝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無數人傾倒,可惜作為皇帝來說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他的爺爺李昪做為皇帝來講,可比他高了不止一個段位。李昪出身底層,知道江淮經歷多次戰亂,奉行保土安民,與民生息的政策。使得南唐國力迅速強大,是十國中極少能與中原王朝抗衡的國家。
有了爺老子打下的好基礎,南唐自然想著怎么擴大地盤,在后晉、后漢、后周時期,南唐先后滅掉了閩、楚。后來又與契丹眉來眼去,目的很簡單,有了和契丹的互動,這些北方中原王朝就不敢輕易對他動刀子
再來看看北邊,兒皇帝石敬塘好像過的并不怎么美妙。自己本身實力不濟,拉下臉了來認了契丹干爹,卻被天下人恥笑,尤其是手下的節度使,沒人拿他當棵菜。
再說契丹干爹是好認的嗎?逢年過節你不得孝順?干爹說沒吃的了你送不送?干爹說缺錢花了你給不給?就算石敬瑭有心思整軍備武,可這么送來送去的,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當兒皇帝真是憋屈呀!恰好這個時候,北方一支叫吐谷渾的部落,不愿歸順契丹。竟然投奔了他手下的大將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人聞訊大怒,跑來找石敬塘要人,誰知劉知遠不尿他那一壺。媽的!我這當的什么鳥皇帝“干爹惹不起,小弟不敢惹”,又氣又急居然一命嗚呼了。
石敬塘死了繼位是他的侄子石重貴,這小子到有幾分骨氣,卻沒撐起骨氣的本事。堅持稱孫不稱臣,就是說我認你當爺,上貢你就別指望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聽火冒三丈,抄家伙就上,分分鐘滅掉了石重貴。屈辱的后晉就這樣滅亡了,好像也沒什么可惜。
耶律德光滅掉后晉,感覺還不過癮,你沙陀人能做中原皇帝,我契丹人為什么做不得?索性就在開封按中原皇帝的禮儀稱帝,改契丹為遼,自立為遼帝。
人家沙陀人當皇帝,還是按照漢族的方式管理天下,所以老百姓對誰當皇帝無所謂。可耶律德光不一樣,還以為是在大草原上,沒糧了,搶!沒錢了,搶!雖然唐末以后老百姓沒少被搶過,可好歹人家留口氣還要收稅呢,契丹人才不管這一套,把老百姓搶了個底兒掉。
老百姓受不了,紛紛造反,各地藩鎮也蠢蠢欲動。很快遼國就發現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再加上久居塞外的契丹人也受不了越來越熱的天氣,減員嚴重。中國的皇帝真不好當,還是老家自在,耶律德光無奈帶著搶來的金銀珠寶退出中原。
這位大遼皇帝還有一則重口味的故事,在回撤途中耶律德光水土不服病死在半路。當時天氣炎熱,怕尸體腐爛,他的手下居然想出了用鹽把皇帝腌起來送回家。沒錯兒,你沒看錯,就是把皇帝內臟掏空了拿鹽腌上!這不就是一塊兒腌臘肉嗎?從古到今臘肉皇帝恐怕也就這一份兒。
契丹一撤走,中原迅速出現了權力真空。這時候有實力入主中原的有最大的軍頭劉知遠,就是那個收留吐谷渾不甩契丹人,更不鳥石敬瑭,把石敬瑭活活憋屈死的那家伙。
這老家伙反應到是快,拍馬殺回中原,遼朝原班人馬基本沒動,立馬成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新的領導班子,還全然不顧自己沙陀人的身份,聲稱自己祖上可以追溯到漢朝(也不怕劉邦氣的從棺材里爬出來)所以建立的新政權也稱漢。
這就是五代第四代,也是最短命的王朝——后漢
其實這時的南唐和后蜀也有實力殺回來,可惜南唐正忙著和南邊的閩、楚撕逼,根本無暇北顧。后蜀呢?躲在安樂窩里更本不思進取,等到醒過神來,劉知遠早已在中原站穩了腳跟。這時候才想起派兵來比劃兩下,被劉知遠一頓胖揍,老老實實不再抱幻想。
劉知遠本無帝王之才,陰差陽錯當上了皇帝,折騰了后漢老百姓一年就翹辮子了。接他班的是兒子劉承佑,對這位新皇帝很多老臣一點兒都不買賬,有的甚至直接冷嘲熱諷,總之這個皇帝當的很郁悶很不開心。
劉承佑對付這幫老臣的方法簡單粗暴,那就是殺!殺!殺!可是一個最重要的軍頭郭威卻成了漏網之魚。劉承佑殺紅了眼,根本不顧后果,將郭的家屬一個不剩全部殺掉。這個沒腦筋的家伙,沒想到這樣做等于徹底把郭威推上了絕路。
郭威原來是后唐李存勖手下一名親軍,后為同在李存勖手下打工的劉知遠所賞識,屢屢得到提拔重用。在劉知遠稱帝后,郭威已經官至副總司令,劉知遠死后更上層樓掌管了全國兵馬。郭威手下還有一個侄子雄才大略,勇武異常,他就是日后的五代第一明君柴榮。
郭爺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領兵不費吹灰之力殺回京城,順手咔嚓掉了劉承佑。原文武百官本著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原則,對郭威紛紛勸進。
可郭威卻表示了高姿態,我本來就是來清君側的,可不是來搶班奪權的,并堅持要從劉家后人選一個來接班,選來選去選中了武寧節度使劉赟,劉赟的老爹正是河東節度使就崇。高!實在是高!一下就討好了劉家三個手握重兵的節度使里的兩個。
劉赟吃著火鍋唱著歌兒,興高采烈的來接班了,劉崇一想著自己馬上就是太上皇了,美的鼻涕泡都出來了。郭爺呢!這時接到了契丹來犯的消息,立馬領兵去抗擊契丹。詭異的是本來幾天的路程,我們這位郭爺愣是走了幾十天。
更詭異的是,半路上自己手下士兵嘩變。大家把郭威從帳篷里拽出來,厲聲喝問:大家決定你來當皇帝,你是做呢還是不做?郭威不知所措:使不得!使不得!我郭威不是那樣的人,再說你們連件黃袍都沒有……心領神會的手下立馬變出一塊黃布,裹在郭威身上山呼萬歲。
等等!這劇情怎么這么熟悉,這不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家身的劇本嗎?沒錯,宋太祖是盜版的,人家郭大導演才是正版原創。
郭威黃袍一加身,契丹人估計是被他的皇帝氣魄震懾,居然自己退兵了。郭皇帝帶著大家興高采烈的還朝,正趕上劉赟(怎么這么巧)進京接班,郭威順手就把他軟禁了,劉家另一個節度使劉信,竟被郭威嚇自殺了。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還是郭皇帝高,先用皇位穩住劉家父子,再借契丹之名乘機上位,順勢解決了劉家手握重兵三巨頭的兩個,牢牢坐穩了皇位。
至此五代中的最后一代——后周,登上了歷史舞臺。
那個被郭威忽悠的劉赟,在郭威登基后就被做掉。他的老爹河東節度使劉崇,太上皇的夢終于醒了,氣的捶胸頓足破口大罵,與郭威誓不兩立。在自己的地盤上搞起了獨立,仍然沿用漢的稱號,被后人稱做北漢。
這就是十國里的最后一國——北漢。
五代十國在這里已經全部亮相,后周當然是我們敘述的重點。十國這一時期還剩下南唐、后蜀、吳越、南漢、南平、北漢。
先來說說后周,后周可以說是五代里最有作為的朝代,正是后周奠定的基礎才有了日后宋朝的統一。后周雖然歷經三帝,但第三個皇帝年齡太小,繼位不久就被廢,真正有作為的就是郭威,柴榮兩代皇帝。
郭威建立后周后,自己厲行節儉,面對晉漢以來殘破的社會經濟,下詔獎勵耕殖,招撫流亡,平均賦役,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使得北方的社會經濟在其統治的數年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繼位的柴榮更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掃除唐未以來的政治弊端,大力發展經濟,使國力迅速增強。他整頓驕將惰卒,親率兵馬南征北戰,他北擊北漢,三征南唐,西震后蜀幾乎戰無不勝。遺憾的是,上天僅給了他5年半時間。就在他幾乎就要一統天下的最后階段,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卻以39歲英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
柴榮死后,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其手下大將趙匡胤,也就是后來的宋太祖,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學著郭威再玩了一次為很多人所熟知的“黃袍加身”的把戲。
這里有個小插曲,《水滸傳》里有個好漢叫小旋風柴進,一再號稱自己有丹書鐵券,丹書鐵券主要功能,除了犯罪不能審訊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免死功能。柴進為什么有這么個護身符?大家從名字上就能猜出一二,沒錯兒,這位柴進就是柴宗訓后人。老趙還算有良心,也許是心中有愧,對柴家沒有趕盡殺絕,不僅保證了柴宗訓的富貴,還賜給了丹書鐵券子孫世襲。
北宋的建立標志著五代十國的結束,十國中的后蜀、南唐、吳越、南漢、北漢、南平,北宋又用了十幾年才相繼消滅,統一了中國,不過燕云十六州終宋一朝始終沒劃入宋的版圖。
最后重點介紹下南唐和后蜀,南唐、后蜀偏安一隅,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和野心。所幸的是,正因為偏安,政治就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發達。這就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大家都知道唐詩宋詞,宋詞幾乎是中國的一個文化高峰。宋詞的繁榮和南唐后蜀有密切的關系,南唐三代國主幾乎都是填詞高手,后蜀更是出現了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南唐后蜀還有專門的宮廷畫院,聚集了大批繪畫人才,對中國的書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中國人過年貼春聯的習俗,據說就和后蜀國主孟昶有關。有一年除夕,孟昶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 ? ? 新年納余慶? ? ? 嘉節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此后,文人學士把題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
五代十國的歷史終于梳理完畢,拉拉雜雜,不知所云,希望對五代十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