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曾一度愛心、童心大泛濫,看到街上流浪狗領養中心前的各類小狗,心里癢癢的,想滿足自己一個從小而來的夢——養一只狗狗。正好女兒也有此意,終于在一個周末,我們捐了400元狗糧領養了一只成年泰迪狗(品種狗要求付費,田園犬不需。)。
從此開始了各種忙碌:為了不讓它在家便溺,每天遛3次。每周要消毒兩次房間(因我和女兒都是過敏體質)。狗狗皮膚有問題,幾乎每周要帶它去寵物醫院治療,后來在家每兩三天藥浴一次。還要按照小區的要求,不能讓狗狗發出聲音,不能在人多時帶出來遛。總之,后來,狗狗的到來,讓我每天忙得找不著北。甚至有朋友戲謔道:“你對狗怎么比對你家娃還好?”
一開始,老公非常不喜歡狗,更不習慣多出這么一個毛茸茸的家伙跟來跟去。只要有人敲門或開門,它都會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狂吠不已。上班前必須把它關進籠子里,不然,回到家你會發現家里的垃圾箱全都倒在地上,一片狼藉,甚至當你打開門,常常會有狗狗從你的床上跳下愜意地伸著懶腰的一幕。
總之,各種快樂的同時也是各種操心,
后來,孩子得了一種過敏性疾病,當時恢復得很慢。我和老公非常著急,甚至休學到內地去治療。
很多親友、醫生都建議我把狗狗送走,但我們一家都很喜歡小狗,他們都不表態。最終權衡利弊,還是我下了送狗狗的決心。一起遛狗結識的朋友非常熱心,居然聯系了小區一位一直想養狗的女士,順利交接。雖然后來那位女士也想把狗狗暫時托付給我,回家探親。但我還是從長遠計,為了女兒的健康不敢冒險,讓她自己想辦法。
一晃一年過去了,幾次遇到那位姐,問起狗狗,她總是掩飾不住對狗狗的喜歡。總是說狗狗太好了,太聰明了。給他們夫妻帶去了很多快樂。甚至上大學的兒子回來,也非常喜歡家里的這個新成員。我的心才放下來。
由此我不禁想到:為什么生活中,總有些事情,你覺得很難的,別人處理起來卻很輕松,甚至很享受呢?
比如養狗。可能你會說,是這位姐孩子大了,沒什么操心的事情,把狗狗作為一種寄托。而我,孩子小,家人過敏體質,所以過于緊張和小心,反而卻產生很多枝節。也許你說得很有道理。我想,從根本上看,是不同認知決定了不同的心態,最后導致不同的處理方式。
那么生活中,一般來說,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的心態是什么呢?無非兩種:
1、享受
曾經練過瑜伽,每一個動作老師都講解得很細致,并強調,不用非要做到最好,而是自己用心感覺身體的變化,享受每一個動作。“享受?”剛開始我覺得很好奇,怎么可能?那種撕裂和緊繃,怎么能用享受來形容?后來才慢慢體會到,確實啊,如果是一種享受的心態,你在慢慢伸拉時從緊繃到放松會有一種舒適感,當全身心投入其中,完成整個過程后,全身都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心情也變得非常好。
瑜伽如此,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有位姐姐,做事情有條理,行動迅速,不拖沓,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方面,都能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再看她整個人,不糾結,不擔憂,真的是活出了自己。因為她已經是一種享受管理自我的狀態。其實在她看來,做事按計劃,作息、飲食講科學,有規律,真不是靠意志在拼命掙扎,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古典的《拆掉你思維里的墻》里這樣寫道:“興趣就是你以最高級的形式(est)投入到當下(ing)事情之中(inter)去。”
學英語,在一遍遍地跟讀、背誦、朗讀中體會到英語發音和英文思維的美,就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不僅沒有痛苦,反而覺得很好玩。
參加彭小六晨讀,老師也曾經也和我們分享過他閱讀時的不同的心態。他說,以前自己也是特別關注效率,先要速讀,然后要精讀等等。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大師級別的認知培訓,大師卻強調在閱讀中要尋找一種最舒服的狀態和心情去閱讀,不要過多的關注閱讀技巧,而是要在閱讀時體會輕松愉悅的感覺。其實這種狀態下不僅閱讀,很多事情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不就類似于古代名士們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如入無我之境”嗎?
2、煎熬
有的人,也想很快自我成長,學英語、閱讀提升,知道它們很重要,自己應該去做,就會花很多的意志力去做。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曾在他的專欄文章中也提到,任何事情,如果只靠意志力堅持去完成的,一定不會做太久。因為,在動用意志力的時候,會消耗很多的注意力,反而用在提升和學習方面的注意力就會少了,時間久了就會特別累,因為感受不到樂趣而放棄。
這也是很多人學英語不能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的真正原因。
那該怎么做呢?
李笑來說,要賦予你所做的事情一些意義,意義越重大越好。
比如英語,不僅僅是能看懂大片,在出國時能和別人交流,甚至在朋友面前炫耀,最主要的,是你能及時和國際接軌,能隨時了解世界上剛剛公布的知識和咨訊,能憑自己的閱讀進行理解,而不是經由二、三、四手的知識轉述。
同樣的,自古以來,走仕途之路是古代有識之士的志向。
張居正,是明萬歷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
他榮登首輔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飭吏治,整肅教育,革新稅賦,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歷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其主事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無與倫比。
政海的波譎詭異怎能不會在張居正的權衡之中?但是他之所以選擇了在當政時對保守、黑暗勢力亮劍,就是因為他覺得只有自己和正義之臣鐵肩擔道義,才不會讓奸臣掌權,讓百姓遭受更多罹難。?
后來死后落得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的后果,這些他生前肯定也會想到,可是選擇了享受艱巨,才能讓他拋卻一切雜念,盡心盡責為社稷拼命,也才因此而流芳百世。
晉朝才華橫溢的陶淵明,也有報國之志,但是經歷了彭澤縣令的過程,對趨炎附勢的官場難以忍受,只體驗了83天就趕緊離開,發出了“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的感慨,很多酒后詩作充分表達了他寧可在田園生活中尋找寄托,也不愿忍受官場污穢傾軋的情感。對他而言,多做一天的官就是煎熬啊!
可是,我們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可能非黑即白的思維,而是一定的經濟前提下才能談興趣談成長。要不然,你喝風去?靠啃老去談興趣,是不是太殘忍了?
既然我們是謀生為第一要義,那么,既然離不了自己的工作,就不如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相信付出總會讓自己積累一定的幸運。不要做那個退休前蓋最后一座房子的建筑師,當他敷衍了事、應付地完成后,老板說,這座房子就作為禮物送給建筑師了。多么悲催!
不羨慕別人的輕松,不腹誹別人的幸運,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面,而不是無謂地能量消耗。
著名的翻譯家楊絳在百歲感言中寫道:“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無論你現在所做的,如何艱難,請相信,當把忍受變成享受,你也會在某一天, 面對曾經煎熬著你的事情,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