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沒有一個家長會說,我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一切從行動審視時,父母嘴里所謂的愛就一定是真愛嗎。如果愛這么簡單,它又怎么會被千古傳唱,愛的背后必定有深意,錯誤的愛必然是害。
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以愛的名義要挾孩子所造成的惡果:精神性分裂和分裂型人格所具有的普遍性,以及它們產生的基本緣由。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請注意查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認:我們會用愛的名義來要挾自己的孩子。可怕的是,這種行為常常具有巨大的危害。
面對孩子內心的真實沖動,當父母、他人、學校、書本、社會,各方面都告訴他們:你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對你的付出、對你的約束、管教、批評、責罵……都是為了你好的時候,孩子們便會在前行中產生了扭曲。這種扭曲壓抑了孩子真實的內心沖動,轉而會去對自我進行攻擊。
為了孩子能夠接收更好的教育,父母省吃儉用,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不舍得買,手機用了多年也不舍得換,但對于孩子每年動輒幾萬的課外班卻毫不猶豫,即便孩子強烈的表示過自己并不想學,卻仍然會在這種愛的要挾下繼續有負罪感的堅持下去。為了激烈孩子,父母常會進一步的表現出自己的可憐——我多么省吃儉用、我多么辛苦,不全是為了你,你怎么能夠不好好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呢!
這種扭曲的外部壓力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內心。一個強烈的信號便會提醒孩子:父母這么辛苦怎么可能是錯的,我們怎么可能去怪自己的父母,錯誤的一定是我自己,況且大家全都這么說!
內心被嚴重壓抑時,如果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并且外部的壓力還不夠大時,我們就會默默的扛下來,經由外部的力量將自己內心渴求壓制下去,最終進入我們的潛意識。
所以在人格中總是會出現那種非常矛盾的性格特征:在外面很內向,在家里卻很瘋狂;對外很樂觀,獨處時卻很悲觀。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我們見的實在太多。
似乎世界級的喜劇大師都有嚴重的抑郁特質,從卓別林、憨豆,到金.凱瑞,再到前不久才離開我們的羅賓.威廉姆斯。他們幕后的真實總是讓人心痛,他們自我的離去總是讓我們痛心。
這源于我們強烈的內心并沒有被自如的表達,甚至是要求被反方向的表達。比如,對于一個內向的孩子,當父母強烈的認為內向是不好的,是需要被改正的,于是便會以愛的名義告訴他:要想在當今社會立足就要成為一個外向的孩子,且越外向越好。
這是父母自我的判斷,但是否正確常常不是父母真正會關心的事情,而可悲的是這恰恰又會扎扎實實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父母接受了錯誤的認識:外向就比內向好。要想在當今社會生存,就要讓本是內向特質的孩子變得更加外向。
那么,父母就會壓抑孩子自我的評價體系,當各方面都這樣認為,孩子便會壓抑自己最真實的本真而去迎合父母本來就錯誤的意愿。
而錯誤的終歸是錯誤的!
當孩子內心足夠強大時,他便會去再次尋求自我的內心,此時便會在矛盾、在彷徨中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性。最終便會在一個人的身上出現截然相反的人格特性,而可悲的是我們卻一直堅持的認為,我們所謂愛就是對孩子的真愛。
簡單的對所謂真愛的堅持,卻全部然不顧事實、忽略事實的結局便是將孩子的內心被撕裂。
我們一直在呼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是考試的加工廠、不是生產應試教育的怪物,我們一直在追求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自我意識能力的孩子。
但我們卻于無意識中走入了孩子的背立面,和學校、和社會、和媒體一起來以“愛”的名義來圍攻自己的孩子。
以愛的名義來要挾自己的孩子!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優秀的父母,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本身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角色。只有不斷學習的父母才能明白愛的真諦,也才能向孩子傳達符合他自我評價的愛,才能做到我們嘴里總是念叨的:扶孩子上馬,然后讓他隨風而去。
#心理學知識44#
關系18│三角化,關系中的權利游戲:兩個人之間的關系,無論好與壞,都會產生極大的張力,而讓對方很難承受,或者存在巨大的壓力。所以,人們會不自覺的尋求第三方的安慰,將兩人的關系置于三方關系中,這樣,二元關系的張力就會變得好處理很多。這種模式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卡普曼喜劇三角”: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心理學故事:卡普曼戲劇三角,三角化中,善于戰斗的人,會想辦法為自己拉隊友,也就是擴大我方陣營,削弱敵方陣營;不善于戰斗的人,容易削弱我方陣營,把更多的人劃到地方陣營中。
——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