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
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
安息了。
——《舊約·創世紀》
在讀書軟件看到了余華的《第七日》,對書名頗有興致,于是在手機上看了一個小時后試讀結束。題材別具一格,我想看看余華究竟會怎樣寫這七天。
幾年前就讀過余華的《活著》,當時,只覺得這個作者很冷漠,怎么可以把富貴的人生寫得這般凄慘,就連書名都帶著悲傷的力量。
試讀結束后就一直念念不忘書中的情節,行走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到了第七日將走向何方?
楊飛,在一場飯店爆炸事故中死去。因為沒有墓地,就沒有火化。他穿梭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去找尋生前的記憶,同時也為找到他在生前就弄丟的父親楊金彪。這期間,他遇見了他的前妻李青、出租屋的姑娘鼠妹、被誤判殺妻的人、一個警察和殺死警察的人、他心里的媽媽和二十七個棄嬰、那爆炸商場的三十八個沒有墓地的人、鼠妹的鄰居、鼠妹的男朋友,最終,他找到了自己的父親。
整部小說循序漸進,不急不躁,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筆,但,就是這份樸實平淡,把生與死都描寫得深刻雋永,讓人熱淚盈眶。用《人間詞話》里王國維的話說,評價好詞以“境界”二字為絕,謂: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此書亦然。
我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并不算長的小說,內心頗為震撼。大抵,好的作品都是簡單到深刻的,大道至簡同理。
又想起了讀余華的《活著》大概是在大三那年,在宿舍的靠椅上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中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也不與舍友有任何交流,就沉浸在余華筆下的悲慘世界里。合上書那一刻,感覺像是過了一個世紀。從太陽高照到凌晨時分,從喧囂到沉寂。當時一個還在熬夜的舍友問我,書里都寫什么。我是這么回答她的:這本書主要講一個叫富貴的人,由富家少爺到窮困潦倒地人,然后他父親死了、母親死了、妻子死了、兒子死了、女兒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最后只剩他一個人和一條叫富貴的牛活著。
她笑了,我也笑了。書中的意味深長只有自己去看去想象才能體會。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活著就是一邊受傷一邊快樂,在這些傷痛中笑出花來。因為沒辦法離去,也因為我們就是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不休不止。
我生命中的人,有來的,也有去的。最痛苦地莫過于減法。兩歲失去奶奶,三歲時失去了兄長,九歲失去了外公,十四歲失去最愛的外婆,二十歲失去爺爺,原以為能夠陪你長大的人,都一個個的離開,原以為那些疼痛持續很久,后來才發現我能接受,難過的接受,然后痛并快樂地活著。
最害怕的事情終究還是會到來,不管我們如何抗拒,我們依然沒辦法逃離。那么當它到來的時候,大哭一場,然后擦干眼淚,繼續生活。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那天朋友說,我突然很畏懼死亡,如果我死了,這個世界還存在,還會有那么多的美食,還會有那么多好看的電影,還是有很多幸福的情侶。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我說: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是走向死亡,所以都說向死而生,我戀著這塵世不是因為她有多好,而是只要還在這個世界上一天,我都能體驗一天的不一樣。
說到底,好的作品,必定是有大愛的。寫生與死的書有很多,但寫好生死的卻不易。而余華的書有著一股悲傷的力量,但這股力量不消沉不沮喪,反而很堅定也很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