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面對不同的生命個體并陪伴他們成長。一個孩子在學校課堂時間是最多的,如何讓孩子在課堂上體驗生命的美好、成長的快樂,構建學生喜歡的課堂、激發他們生命潛能生長的課堂,這是每一名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必須思考的教育哲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得法在于促進學生成長,這是我們每一名老師掛在嘴邊的話語,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卻千篇一律,一種藥方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究其原因有客觀的,客觀就在于我們老師面對的學生群體眾多、老師的課時量多,確實沒時間和沒精力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情。主觀原因是我們沒有好的方法、夠專業的方法和專業精神面對他們的需求和特點。客觀原因我們教師無法改變,可主觀原因我們可以改變,營造自己的局部春天。第二期坊主給我們提供了教師實操的許多方法,開拓和提升了我們的視野和格局,可以讓我們來一個基于自身的教育微革命。
1、? 當今教師中教育教學存在問題的思考
1.理論及實際運用的方法少。在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中存在著理論功底不足,心中沒有準備幾套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熟練掌握運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往往用一種方法對待不斷變化的學生和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學生。哄、壓、請家長,這樣的方法在開始和學生接觸的時候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就難以奏效。
2.評價方式單一。在對學生的評價中只用考試這一方法,濫用考試分數標準,考試分數肯定和否定了學生的一切。使用考試這種方法壓制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引起兒童的焦慮,甚至會嚴重打擊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缺乏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反思的能力。往往借口工作大、忙,把在實際工作中點滴閃光點放棄和拋棄,沒有有效積淀和推廣研究。因此他們歷來十分反對考試。學校如果能爭取做到不濫用分數那么考試與評分制度不僅能促進教師的教和學,還能檢驗課程的設置,為個別化教學提供幫助。有效的檢測必須兼具效度、信度、代表性和可行性,并對受檢測的個人或群體有充分的辨別力。而在測驗形式方面,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測驗方式,不僅可以使用標準化的客觀測驗,還能同時使用論文式的討論題、口試、工作樣本等形式,那么檢測結果能夠更加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
4.對學情了解分析不夠透徹或根本沒有分析、授課目標不準確或不明確。老師們的課堂往往是照著教參書的目標抄寫下來,擺在那里。然后自己講自己的,根本不考慮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點燃學生的興趣點。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立足于課堂,認真學習重溫教育教學理論,熟悉教育教學規律及學生成長規律。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認為教育教學理論僅只是理論,只是自己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工具,考完試后就把這些理論丟棄在一邊,去尋找所謂教育的速成寶典,往往違背了教育教學的根本規律,在實踐中進行違反教育規律及學生成長規律的做法。容不得學生有符合自己成長節奏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周周清、堂堂清、日日清,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達到標準的即時合格,達不到標準的即是不合格,不是老師有問題就是學生有問題;或者野蠻分班,每年根據成績分一次班,讓學生及老師產生盲目的自卑和自信,認為地去適應這樣或那樣的不應該有的壓力。
2.多讀書,努力掌握和熟練掌握運用教育教學策略熟悉。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有他先天的優勢智力,因而就有有別于其他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所以我們在課堂實踐中要容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例如老師要求集體討論,總有個別學生游離于討論之外,獨自看書,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也許他在選擇適合他自己的方法學習,老師最好靜靜地守候,不要強行改變他。
3.慎用考試成績檢測標準。我們在考試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考試是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急迫感還是通過檢測檢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抑或僅僅是為了分層、還是看學生掌握基礎材料知識的情況。在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在決定是否考試、考什么題目、考試結果如何用等等。
4.多積累、多沉淀。把自己在實踐中的偶得隨時記錄下來,慢慢反芻,形成適合自己的風格。
三、在學習中獲得的它山之石
1.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說,以發現學習的方式,讓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這種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但是在當代教學中如果等待發現,很可能完不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2.支架教學法。也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有步驟、有邏輯層次的問題,一步步幫助學生由易到難解決學生的學習的難點,最終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必須對整個知識體系的組織以及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科教材的知識聯系起來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也就是幫助學生在解決認知功能的同時,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自然嵌入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老師要把自己學科知識的體系融會貫通。
3.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說。把我們教育教學目標分得非常細,就拿我們平時熟悉的認知力識領域目標的分類,就可分為知識維度(名詞系列)和認知維度(動詞系列),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這樣老是不僅要知道知識是什么樣的,還要知道知識如何形成,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些都是我們在目標設計中必須思考和考慮的。
4.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多元智力學習、拋錨式教學都讓我們針對學生基礎、個性、學習方法、學習方式等各自的個性來學習。給我們帶來很多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總之,這次系統而又不零碎的學習,有理論有手把手的指導,讓我回顧自己的教學中的不足,獲得今后在教育教學的有效方法,這將激勵我不斷嘗試、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育策略,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