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北魏封長廣王元曄為東海王,任命青州刺史、魯郡人王肅為太師,淮陽王元欣為太傅,爾朱世隆為太保,長孫稚為太尉,趙郡王元諶為司空,徐州刺史爾朱仲遠、雍州刺史爾朱天光并為大將軍,并州刺史爾朱兆為天柱大將軍;賜高歡爵勃海王,征召他入朝。長孫稚堅決推辭太尉職務,于是任命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爾朱兆推辭天柱將軍稱號,說:“這是叔父死時的官位,我怎么敢接受!”堅決推辭,不拜,不久,加授為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并州刺史。高歡推辭,不接受征召。爾朱仲遠把鎮所遷到大梁,又加授為兗州刺史。
爾朱世隆剛擔任仆射時,畏懼爾朱榮的威嚴,深自克制,對工作盡心盡力,應接賓客,有思想開明,辦事敏捷之名。等到爾朱榮死后,開始無所忌憚,擔任尚書令,就在家里辦公,指揮尚書臺,政事無論大小,不先請示爾朱世隆,有司都不敢推行。派尚書郎宋游道、邢昕分別坐在他的聽事廳東西兩邊,聽取辭訟匯報,以爾朱世隆的名義裁決施行。爾朱世隆又公開貪贓枉法,淫亂放縱,隨意生殺;又想要收買軍心,普遍提拔,全都做將軍,沒有名額限制,于是勛賞之官大為泛濫,人們也不把“將軍”當回事了。
此時,爾朱天光專制潼關以西,爾朱兆統治并州、汾州,爾朱仲遠擅命徐州、兗州,爾朱世隆則控制朝廷,居中用事,競相比賽貪暴。而爾朱仲遠尤甚,他轄區內的富室大族,大多被他誣以謀反,沒收其婦女財物,全歸自己私人所有,而男子則投入河中淹死,如此者不可勝數。自滎陽以東,租稅全部收入他的軍府,不送到洛陽。東南州郡自州牧、郡守以下,直至士人、百姓,畏懼爾朱仲遠如同豺狼。于是四方之人都厭惡爾朱氏,而忌憚他們的強大,不敢違抗。
9、
三月十九日,北魏任命涇州刺史賀拔岳為岐州刺史,渭州刺史侯莫陳悅為秦州刺史,并加儀同三司。(胡三省注:涇州、渭州已經殘破荒蕪,岐、秦二州完好,雖是平調,等于升級。)
10、
北魏派大都督侯淵、驃騎大將軍、代人叱列延慶討伐劉靈助,到了固城,侯淵畏懼敵軍人多,想要引兵向西,據關拒險,以待其變。叱列延慶說:“劉靈助庸人,以妖術惑眾。大兵一到,他們都仗自己有符咒保護,豈肯戮力致死,與我們在戰場上爭勝負呢?不如出城扎營,詐稱要回西方。劉靈助聽聞,必定放松警惕,然后我們潛軍突襲,可以一戰而擒。”侯淵聽從,出城停駐在城西,聲稱要回去。
三月二十六日,簡選精騎一千人,夜里出發,直抵劉靈助營壘;劉靈助戰敗,被斬首,將首級傳送洛陽。
當初,劉靈助起兵,自己占卜勝負,說:“三月之末,我必入定州,爾朱氏不久當滅。”等到裝劉靈助首級的盒子進入定州,果然是三月末。
11、
夏,四月六日,南梁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太子自從行加冠成人禮之后,皇帝蕭衍就讓他參與朝政,百官進事奏章,全都堆到他跟前,太子辨析真假錯謬,明察秋毫,但也只是要求改正,并不加以處罰,平斷法獄,也大多寬大保全,寬厚和氣,包容眾人,喜怒不形于色。好讀書寫文章,引接才俊,賞賜照顧,從不怠慢。出居東宮二十余年,不畜養歌女舞隊。每當霖雨積雪,就派左右周行閭巷,看見貧窮人家,就給予賑濟。天性孝順恭謹,在東宮,雖然休閑在家,無論坐下或起立,都面向西方,有時晚上接到命令,要他明早入宮,則端坐等到天亮。等到他病倒,擔心皇帝憂慮,皇帝下敕書問候病情時,都自己奮力親筆書寫回答。他死后,朝野驚愕惋惜,建康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
華杉曰:
中國歷史,一人定國。太子,就是國家未來,是全國人民的命運。蕭統之德,正是“慎獨”,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在獨處之時,在別人所看不見,也聽不到的地方,也保持戒慎恐懼,不要犯錯,執守溫良恭儉讓。太子之死,天下同悲,國運也就轉向了。
11、
四月十四日,北魏任命高歡為大都督、東道大行臺、冀州刺史,又任命安定王爾朱智虎為肆州刺史。
12、
北魏爾朱天光前往夏州,派部將討伐宿勤明達,四月二十四日,生擒明達,送到洛陽,斬首。(胡三省注:爾朱天光既擒萬俟丑奴,又擒宿勤明達,平定黃河隴山地區,卻不知道是在為宇文泰做嫁衣裳。)
13、
四月二十七日,北魏任命侍中、驃騎大將軍爾朱彥伯為司徒。
14、
北魏下詔,有司對南梁不得再稱為“偽梁”。
15、
五月七日,北魏荊州城民斬趙修延,再推舉前刺史李琰之為行州事。
16、
北魏爾朱仲遠派都督魏僧勖等討伐崔祖螭于東陽,將他斬首。
17、
初,昭明太子蕭統安葬他的母親丁貴嬪,派人找一塊吉地。有人賄賂宦官俞三副,求賣地,說如果得錢三百萬,給他一百萬回扣。俞三副于是秘密報告皇帝蕭衍,說:“太子所看中的那塊土地,不如這塊地對陛下吉利”。皇帝年老多忌,即刻下令將那塊地買下。下葬完畢后,有道士說:“此地不利于長子,如果用法術壓制,或許可以展延。”于是制作蠟鵝及諸物埋在墓側長子位。宮監鮑邈之、魏雅當初都有寵于太子,后來,鮑邈之被魏雅疏遠,于是密奏皇帝說:“魏雅為太子施用巫蠱。”皇帝派人挖掘檢查,果然挖出蠟鵝等物,大驚,準備追查到底。徐勉堅決諫止,只誅殺了道士。由此太子終身慚愧羞憤,又不能自明。太子死后,皇帝征召他的長子、南徐州刺史、華容公蕭歡到建康,想要立他為皇太孫,但是對之前的事還懷恨在心,猶豫很久,終究沒有立他,五月二十一日,將他遣返京口。
司馬光曰:
君子之于正道,不可片刻偏離,不可走失一步。以昭明太子之仁孝,武帝之慈愛,一染上嫌疑之跡,身以憂死,罪及后嗣,求吉得兇,無法洗清嫌疑,這教訓多么深刻,能不戒懼嗎!所以對詭誕之士,奇邪之術,君子一定要遠離。
胡三省注:
《資治通鑒》因為皇帝不立皇太孫,敘述事件始末。嗚呼!蕭衍對于別人之子、豫章王蕭綜,侄兒臨賀王蕭正德,雖然身犯惡逆大罪,都能容忍。而對自己的親兒子、昭明太子被人進讒言,他卻銜恨終身,這是上天要奪掉他的魂魄嗎?
華杉曰:
皇帝不智,太子也不冤。
皇帝為什么不智呢?皇帝如果不信任太子,那他應該明白,俞三副、鮑邈之絕不比太子更值得信任,他怎么能因為這兩個人的話,疏遠了自己的親兒子呢?
我們對一個人,首先不是看他怎么待我,而是要問我怎么待他,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正直的君子放在奸邪的小人上面,能讓小人也變得正直起來。因為小人就是想得利。奸邪無利,正直有利,他慢慢也正直了。就像把一塊直的木板,放在一塊彎的木板上面,那彎的也給直的壓直了。
太子是直還是枉?他一直都是直,怎么一件事就否定他了呢?再說,只要你直,他就會變得直,這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道。
人的毛病,就是老去評判別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不是關注自己要做一個好人。
人的第二個毛病,是往往因為人家做了一件壞事,更有甚者,是聽了別人說他一句壞話,就否定他。這是巨大的弱點,而非常普遍。
再說太子不冤。一個讀書人,搞迷信活動,就是愚昧,是讀書不精。
很多人以為古人迷信。其實完全不是,儒家就完全不迷信,官方也從來不迷信,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動,不是迷信活動。不合禮制的祭祀,稱為淫祀。《禮記.曲禮》謂:“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沒有什么福報,你不要祭。
《論語》里,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鬼,就是神,就是自己分內的祭祀,比如天子要祭天地,諸侯要祭山川,大夫要祭五祀,庶人要祭祖先,都是當然之分。
祭祀,是為了崇德報恩,不是為了求福避禍。
崇德報恩而祭,是禮,是本分;求福避禍而祭,就是諂媚。
比如你拜佛,那你必是信佛,按佛的話去做,按佛的價值觀去行,那佛便是你的鬼,你的神,你當祭當拜。你若對佛的思想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拜下去那尊佛,什么來歷,什么故事,什么象征,都不知道,只覺得拜他一拜,他或許會保佑你。那就是諂媚。你都沒在他的價值觀道路上,他怎么夠得著保佑你呢?
太子就是為求福避禍而祭,你是要做天子的人,搞這些歪門邪道,當然是不對的。昭明太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讀書人,今天鎮江還保留了他的昭明太子讀書臺,是旅游勝地。但從埋蠟鵝辟邪這件事來看,他連《論語》也沒讀明白,不能知行合一,也對不起“昭明”這個謚號了。